日志详情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刘颖杰2022/11/2分类:教学设计

课题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1    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 理解凸透镜的成像条件。

             2知道当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像的大小随物距变化的定性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

              2,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和原理。

教学重点

探索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凸透镜成像的变化规律。

自学指导(导学案)

同学认真回忆着投影仪的使用情况。并逐渐形成几个同学间的讨论。

同学到前面来用投影仪做实验

同学纷纷将自己的想法与其它同学交流。

可能的猜想:

与物体到透镜距离有关;与屏幕到透镜距离有关;与物体和像是否在透镜的两侧有关…

进行实验探究,收集实验数据并记录

以组为单位,利用实物投影展示自己的实验数据。并阐述通过实验所得到的初步结论。

教学活动过程

教学内容流程

教学札记

  引导语: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生活中的照相机、投影仪、电影机、放大镜等成像元件都是凸透镜。但是,通过照相机所成的像是缩小的,通过投影仪所成的像是放大的。那么,在什么情况下,通过凸透镜能成缩小的像?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呢?

投影仪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光学仪器,大家仔细想一想,要想让屏幕上的图像大一些,应怎样调整?

大家可以讨论讨论,也可以到前面来适适。实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嘛!

大家讨论得很热闹,谁愿意将自己的想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大家说的都很好,但是否正确还需要实验来验证。

我们为每组提供了专门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器材——光距座及其附件,并在每组的计算机中安装了研究凸透镜成像所用的课件。大家可以任选其一或共同来探究凸透镜的成像条件。

提示:

1 我们事先为同学们准备了探究方案,同学们可以参照,也可以自己制定实验方案。

2 小组同学间注意分工合作。

3 物距(u)表示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像距(v)表是像到透镜的距离。

将每次实验的数据进行研究,得到这样的结论:

当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透镜的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的放大的实像; 当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物距)小于透镜的二倍焦距,但大于焦距时,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当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物距)小于透镜的焦距时,成正立的放大的虚像;

进一步研究表明:焦点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另外,二倍焦距点是成放大实像和缩小实像的分界点。

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验我们不难发现如下规律: 当物体从较远处向透镜靠近时,物距在不断减小,像和像距都在逐渐变大; 当物体从较近处远离透镜时,物距在不断增大,像和像距都在逐渐减小。

提出讨论问题: 1.在成虚像和实像的情况下,轻轻吹蜡烛的火焰,使它像一侧偏斜,观察火焰的偏斜情况。 2.如果我们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实验所得出的结论是否相同?

        

板书设计

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透镜的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的放大的实像;

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物距)小于透镜的二倍焦距,但大于焦距时,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物距)小于透镜的焦距时,成正立的放大的虚像;

当堂训练作业

 1  记忆并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  轻松联系:目标教学中的联系题。

3  预习下一节内容。

教学评价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的实践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无论是问题的提出,对探究方案的制定,实验数据的处理,还是最终知识的形成,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师传递、告知的,而是由主体通过探究而发现的,在课堂上,学习主体拥有比较充分的发现权、思考权、发言权,学生不再是名义上的、形式上的主体,而是实质性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节课中“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这一知识,教师不是用传授定论的方式,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这样,学生在获得某一知识结论的同时经历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切合了“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这一时代要求。与单向且被动参与接受知识的教学过程相比,这种知识获取过程具有明显的优势:它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它决不是一知半解的,更无需死记硬背,因而是一种“优质”的知识;学习者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由此形成并拥有的知识具有极高的迁移价值,因而是一种“活化”的知识;另外,学习者在获取“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一知识的过程中,经历了类似于科学发现的某些思考、分析、概括的过程,而这些方式是解决各种问题以及将来从事探究工作所必需的,因而还是一种极具可持续发展意义的“长效”的知识。

    本节课中基本实现了计算机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有效整合。为探索信息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的整合提出了很有前景的发展方向。

备注

主备人:   刘颖杰         备课组长:   刘颖杰  

上一篇: 生活中的透镜

下一篇:眼睛和眼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