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详情

生活中的透镜

刘颖杰2022/11/2分类:教学设计

课题

生活中的透镜

 

  1    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初步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      过程与方法:(1)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2)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3)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
了解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教学难点

(1)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2)
了解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自学指导(导学案)

引导学生课堂探究
   
学生探究一:照相机成像
    1
、用多媒体再现圣火采集等照片,教师启发说明:如果没有凸透镜就没有照相机,包括数码相机和摄像机;如果没有相机我们就无法留住这些精彩的画面!关于照相机,你想了解什么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教师及时引导,给予鼓励。)
    2.
多媒体出示照相机的构造,探究:
    (1)
镜头、调焦环、光圈环、快门、闪光灯的位置及作用。
    (2)
照相机成像光路图及成像特点。
    3
、小组活动:制作模型照相机,并根据课本内容及投影画面以小组完成下列活动:
    (1)
拿起自制的照相机,对着大屏幕(教师播放画面),拉动纸筒,改变透镜和半透明纸的距离,把你看到的像描述一下并展示给同学们。(体会成功的愉悦,对于做不好的组教师给于指导。)
    (2)
竞赛:以小组为单位,请制作者展示其作品,然后评选全班最佳照相机。
    (3)
以小组评价这次活动,有哪些不足及优点,并提出改进意见。(鼓励有创意的发现)
    4
、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照相机工作原理(强调关键地方的光线途径、物距、像距和物像的大小、正倒)
    5
、拓展延伸
    6
、教师引导:通过凸透镜,可以将很大范围的景色缩小在一张小小的底片上,同学们想一想,通过凸透镜可不可以把小小的底片上的景色放大成像呢?
   
学生探究二:投影仪成像
    1
、教师演示通过凸透镜让灯丝变大,启发学生思考利用凸透镜这一成像特点可以做些什么。
    2
、多媒体出示投影仪构造,探究
    (1)
投影仪的构造有哪些?各有什么功能?(强调平面镜和螺纹透镜的作用)
    (2)
猜一猜:将投影片"F"放在投影仪的载物台上,显示出的像的大小、正倒将会如何?
    3
、演示:(教师演示,学生认真观察)
   
将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取下,投影片F放到载物台上,调节镜头(可以让学生操作),在天花板上得到投影片上图案的清晰的像,观察像的正倒、大小,比较像距物距的大小,像与物体在透镜的同异侧。再将平面镜装上,观察像的位置,启发学生分析平面镜的作用。
    4
、利用多媒体演示幻灯机工作的原理(强调光路图、物像大小,物像正倒、物距和像距等)
    5
、拓展延伸
   
学生探究三:放大镜
    1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把玻璃放在书上,观察字迹的大小,然后将水滴在玻璃上,观察字迹大小,让学生描述看到的像的特征,探究为什么水滴可以让字迹放大。
    2
、学生拿起桌上的放大镜,边看边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
拿起桌上的放大镜看书上的字,观察书上的字字是否永远呈放大正立的像?大体什么时候才会放大?
    (2)
学生描述该像的特点。
    (3)
要想使放大镜所成的像更大些,该怎样调节放大镜的位置?
    3
、利用多媒体演示放大镜成像的原理(强调光路图、物像大小、物像正反和像的虚实)
    4
、拓展延伸:
    (
)、难点突破
    1
、多媒体显示凸透镜规律规律情景示意图,引导学生总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特点,组织学生探究:
    (1)
为什么同一个凸透镜有时可以把很大范围的景色缩小在一张小小的底片上,有时却又可以把一张小小的胶片上的景色放大?有时通过凸透镜成的是实像,为什么有时却又成了虚像了呢?(强调凸透镜成像光路图及成像特点)
    (2)
实像和虚像区别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
   
根据提示以小组分析实像、虚像特征,教师启发学生从以下方面考虑:a、是否由实际光线汇聚而成;b、能否用光屏承接;c、能否用眼看到;d、在凸透镜成像中,实、虚像与物在透镜的同异侧。
    2
、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特点和实像、虚像特征进行总结,教师给予指导、评价。
    (
)、课堂小结与学习评价
   
学生交流自己在这节课上的收获或学习体会。

教学活动过程

教学内容流程

教学札记

  本节课,我本着以探究学习为载体和主线,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导入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课堂探究、难点突破、课堂小结与学习评价、教师小结等环节以达到"以活动促发展"的目标。具体操作是:
    (
)、创设教学情境,导入学习目标
   
播放多媒体课件,观看北京2008年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圣火的相关图片,了解圣火采集的方式。组织学生讨论体育盛事采集圣火常用的方式有哪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我国第七届残奥会用凸透镜采集圣火的画面,引入凸透镜。组织学生交流有关生活、学习和生产中用到的透镜的实例,教师评价后明确本节学习目标:学习《生活中的透镜》。

()、引导学生课堂探究

(三)、教师小结
    1
、评价本节课学生表现(从知识学习、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
    2
、教师启发:这节课上关于凸透镜成像的特点有的是通过同学们自己简单的实验得出的,更多的则是通过多媒体演示显示的,到底本节课所讲的凸透镜成像规律及成像特点是否成立,我们还必须进行认真的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精神),下节课我们就来进行关于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激发学习下节的兴趣)!

            

板书设计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应用
          
倒立/正立 放大/缩小 实像/虚像 
         
大于2倍焦距 倒立 缩小 实像 照相机
         
2倍焦距和焦距间 倒立 放大 实像 投影仪,  幻灯机
            
小于焦距 正立 放大 虚像 放大镜

当堂训练作业

 练习册为主

教学评价反思

我们的教学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学生为主体,充分相信学生有巨大的潜能,不是过多地干预,过多地束缚,过多的包办代替,充分放手,多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放飞学生的思想,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自行探究中获取真知。
   
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学习的时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去完成实验,自主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多给学生一些思考时间,多给学生一些动手机会。实践证明:学生对时间、空间、材料有了自由支配的权利之后,他们才能敢做、敢想、敢说,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情感体验,个性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发展。

备注

主备人:       刘颖杰         备课组长:    刘颖杰   

上一篇: 透镜

下一篇: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