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详情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周惠玲2021/12/20分类: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设计者

周惠玲

章节

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

课时

2课时

学情分析

优点:90%学生对字词、作者及背景已掌握。

缺点:30%学生对本课顺序、倒叙、插叙及环境描写作用较为陌生。

教学重点

文章的记叙顺序和写人技法。

课前准备

教师:查找彭荆风相关资料,做好课程设计,制作相关课件。

学生:

1、提前预习,阅读课文,查找生僻字词。

2、查阅陆游诗歌《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3、查阅资料,积累与梨花相关的诗句。

教学难点

对小屋主人和文章中心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仔细体会记叙中的抒情。
2.掌握基本的快速阅读法。
过程与方法:
认真体会并掌握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的技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弘扬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教学方法

朗读法、品析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辅助

课文朗读音频、多媒体课件。

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从整体上看是按“我们”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是顺叙,在顺叙过程中又有插叙;如果按小茅屋的产生及迁延过程看,又是溯源的倒叙,恰似倒卷珠帘。在情节的安排上,作者巧妙地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情节富有戏剧性。整篇文章,短短的篇幅,•却形成了路转峰回,跌宕起伏之势,读来很有味道。

教学基本过程

(注:具体内容如下

â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1、新课导入

1、复习提示

2、作者简介

2、巩固理解

3、文本链接

3、文章脉络

4、整体感悟

4、写作特点

5、课文精读

5、板书设计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春天一到,万物复苏,百花竞放。不必说鲜艳如火的桃花,也不必说粉红似霞的杏花,单是那洁白胜雪的梨花,就能引起人们的无边遐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倾其笔力,大绘春花,曾留下许多不朽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当代著名作家彭荆风的——《驿路梨花》。

 

作者彭荆风,江西萍乡人。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绿月亮》等,长篇传记文学《秦基伟将军》,长篇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挥戈落日》,短篇小说集《当芦笙吹响的时候》《佧佤部落的火把》《绿色的网》《红指甲》等,中篇小说集《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雾茫茫》等,散文集《泸沽湖水色》《九月衣裳》,文学评论集《彭荆风谈文学》,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合作)、《芦笙恋歌》(合作)、《绿色的网》等。

 

本文发表于1977年,是一篇短篇小说,写的是发生在哀牢山中的一个助人为乐的故事。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本文的线索。

本文以“梨花”为线索。

2.划出文章中描写梨花的句子。

第一处:4—6自然段(文章的开头)

第二处:27自然段(文章的中间)

第三处:37自然段(文章结尾)

3.这几处的描写哪些是实写的,哪些是虚写的?

第一处:实写;第二处:虚写;第三处:望梨花(实写),想梨花诗句(虚写)。

 

一、一写梨花。

1.小说是怎样开头的?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

写山:好大、起伏、一座挨一座、延伸、消失等几个动词描写山势,由近及远,突出了山的高、大、多,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给我们带来的惊喜作铺垫。接着又用陡峭的山、茂密的树林着意渲染山的险峻。

2.文章开头交代了什么?

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3.“我们”是怎样发现小屋的?

正当我们处于前不挨村,后不着店,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时,看到了眼前的梨花美景,并发现了小屋。

4.朗读描写梨花美景的语句。品味写景的语言,体会写景的作用。

梨花在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不仅给人以惊喜,更多的是给人以希望和安慰。我们焦急的心顿时平静下来了。

5.那座小茅屋是怎样的呢?

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屋里黑漆漆的没有灯也没有人声。

门是从外扣着的。

白木门板上有黑炭写的两个字:“请进!”

火塘里的灰是冷的,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

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在这所没人的房子里,我们却受到了许多优待:①邀请的方式是热情的:“请进!”②准备的物质是丰厚的。③安排是细心的。④感受是温馨的。

6.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呢?

——从瑶族老人嘴里得知小屋“主人”是梨花姑娘。

二、二写梨花

1.齐读27自然段,思考:本段再写梨花有什么作用?

——本段写梦中的梨花与梨花姑娘,将人与景结合起来,赞花,更是赞人,突出了梨花姑娘的美好品质。

2.作者为什么要把梨花姑娘放到梨花林里去写?

写香气四溢的梨花林是为了赞美梨花姑娘纯洁美好的心灵,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3.我们为什么要修葺小屋?

——受梨花姑娘的感染,我们也要化感激为行动,为小茅屋做些什么。

小结:文中两次写梨花,一实一虚,既写环境之美,又烘托了人物的美好品质。

 

瑶族老人为我们讲小屋的故事,是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插叙;解开悬念,同时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

 

一、三写梨花

1.文中写遇见哈尼小姑娘有什么作用?

——哈尼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解开了文中的悬念。

2.究竟谁是房子的主人呢?

——解放军叔叔(建造)小茅屋,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哈尼小姑娘(照管)小茅屋,瑶族老人受益之后,送来米,同样也算(照管)了小茅屋”和老余(修葺)小茅屋,我们都为小茅屋做出了贡献,因此,我们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3.小茅屋的主人就只有我们这些人吗?

——凡照料过小茅屋的,具有助人为乐的精神的后来人,都属于小茅屋的主人。

4.用书上的哪句话可以概括上一点,并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驿路梨花处处开

处处开的不仅仅是梨花,而是助人为乐的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处处开”就是雷锋精神处处得到了发扬光大,加深了主题。

5.文章结尾以诗句作结有什么作用?

——引用陆游诗句作结,既点题又点人,把梨花的自然美与人物的心灵美交织在一起,人花相映,寓意深刻,感染力强,升华了中心思想。

6.怎样理解课文题目“驿路梨花”?

自然界中的梨花;②梨花姑娘;③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

二、归纳本文主旨。

本文集中反映了少数民族地区军民之间,各族人民之间团结互助的情谊和助人为乐的精神面貌,歌颂了雷锋精神,表现出社会主义新风尚在祖国处处都闪耀着灿烂的光辉。

三、小结:

文章以梨花为线索,采用以物喻人的形式,在寻找小茅屋主人的曲折情节中,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纯朴民风,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

 

第一部分(1~8):写我和老余正在焦急地赶路之时发现了小茅屋。

第二部分(9~36):主要写小茅屋主人的热情周到,引发我们对小茅屋主人的猜想。

第三部分(37):赞美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神州大地

 

1.记叙中有抒情。

本文是以梨花来象征梨花姑娘等人的雷锋精神的,所以文中对自然界中梨花、梨树林的赞美,都倾注着作者对一代新人的赞美、热爱、崇敬之情。文中或通过梦境,或描写梨花、梨树林,或引用诗句,都是把对一代新人的情寄寓在这景中。

2.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相结合。

本文中直接写的人物是“我”、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族小姑娘;间接写的是梨花和解放军。直接写的人物都在现在出现,间接写的都是出现在以前的人。这样写使文章结构紧凑,容量增大。

 

 

 

驿路梨花

解放军叔叔[建造](梨花姑娘[照料])(悬念迭起)(小屋(主人))

——驿路梨花处处开(雷锋精神处处传)

 

语文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对《驿路梨花》这篇文章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后,我在如何扣住文本,设计课堂问题上下了一番功夫,并且就“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了一点粗略的认识:一、所设问题要激发兴趣,这篇文章是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展开的,是要表现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热情歌颂人民群众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从这个认识出发,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学生自读——提问——精读——回答问题,师生共同探讨”的课型进行教学。二、所设问题要由浅入深。如果学生在刚刚弄清“课文是怎样描写小茅屋”这个问题时,就提问“本文为何以‘驿路梨花’为题,有何好处”,学生就会不知从何入手,因此在教学中我这样提出了几个问题:1.小屋的主人是谁?2.文章为何用“驿路梨花”为题?这样问题就有了坡度,学生不至于茫然无措。

 

 

作业设计

 

一:基础训练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荆棘( )  陡峭(  )    竹篾(   )   
修葺(  )  恍惚(  ) (  )    讴歌(   )
(二)、补充完整下列词语。
人迹____至  香气四____ ____思巧妙 充满____气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
陡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
修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

修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依次填人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永远的丰碑”记录着革命先烈凭着    的信念,坚持斗争不动摇的光辉事迹。
②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完全     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
③今年在上海举行的第48届世乒赛上,我国运动健儿     ,一举囊括五项冠军。
A、顽强  迎合 所向无敌      B、坚定 符合 所向无敌
C、顽强  符合 不可一世       D、坚定 迎合 不可一世
(五)、本文中的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并未直接出场,而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语言写出他们的行动。这运用了什么写人方法?本篇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收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文章的标题是“驿路梨花”,字面的意义是指驿路上的梨花,实际上是一语双关,它还指什么?用“驿路梨花”作标题并在文章结尾引用诗句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根据文章的中心思想,请你试着给“驿路梨花处处开”对个下联。
上联:驿路梨花处处开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
(八)、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
     ①在一片反对旅游景区门票涨价声中,门票率先涨价的景区遭遇了人们预想中的尴尬:游客“用脚投票”“到此不游”,结果是门票涨价,收益减少。
     ②相反,贵州等明确表示不“跟风”涨价的省区,游客大增。据贵州省统计,“五一黄金周”期间全省共计接待海内外游客306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近40%。仅前四天,贵阳火车站每天就至少迎来80个旅游团,是去年同期的两倍,形成了贵州旅游的“井喷”现象。
1)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用脚投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简明的话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提升
阅读选段,完成下列问题。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抬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1、那群哈尼小姑娘中为首的一个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段插叙了一件什么事?(从原因、经过、结果三个方面简要概括)插叙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揣摩下列语句,分析加点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1)“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能力提升
                                  谢吾师  
                                   舒乙
     一生中教过我的老师上百位,但有一位,他并不会说话,他是长在树上的小树叶,却使我难忘,我尊他为我的老师。
     他曾伴我走过最艰难的日子,给我安慰,给我勇气。直到今天,一闭眼,他便回到我的眼前,真的。他仍在树梢上迎着寒风飞舞,表现了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大无畏精神。
     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
     我住的“牛棚”是两间大教室,外间住着看守我的人,总有五六位之多,里间就我一个。住进来之后,他们便向我宣布了纪律:不准回家,不准自由走动,完全隔离,写信要经过审查,去食堂吃饭时不得和任何人说话。每日三餐是放风时间,我在前面走,后面五六个人跟着,浩浩荡荡,面孔非常严肃。
      审查并不是天天进行,甚至根本就没有几次像样子的审问。隔离本身仿佛才是目的。
越是没有变着花样的折腾,日子越是难以打发,孤独就成了最难受的事。孤独窒息了我,几乎把我掐死。
      窗外有一棵大树,是加拿大杨树,长得很茁壮,树冠蹿得比楼顶还高。我住进去的时候,是夏天。满树的绿叶油亮油亮的,迎着微风舞动,因为叶柄长,摆动幅度很大,显得非常活泼。
       我常常呆坐在窗前,瞧这棵大树,看树叶翻腾飞舞。树叶们成了我唯一的朋友,不说话的而充满了生机的朋友。我一看就是一天。
      迎来了秋天,又送走了夏天。西伯利亚寒流既冻坏了绝大部分树叶,又刮走了大部分树叶,大树上差不多只剩下光光的枝干。这一切都发生在我眼前,连叶柄在狂风中由树枝上脱离的一刹那我都看得很清楚。朋友们随风而去,我感到凄凉,冷冷的,虽然窗户的亮度增加了,大树的枝干也清晰了,但一切都显得那么大而无当,单调枯燥和万分失落。
     最后,全树只剩下一枚大叶子始终没有被风卷走,特别神奇。大风时,他大幅度摇摆,拼命飞舞,经受了惊心动魄的撕扯,却坚持在那里。于是。每天醒来,我的第一件事就是看这枚孤军奋战的叶子还在不在树上。
      他在树上足足比别的树叶多呆了十天,多么艰难的十天,多么难忘的十天,多么伟大的十天。
      在这十天里,我每天都在观察他,为他揪心,为他害怕,为他担忧,同时也为他骄傲,打心眼儿里敬佩他,把他当作最贴心的知己。他的状态有点儿和我相似,但他的处境比我更加险恶,比我更加孤单,他却像一面小旗,高高飘扬,挺得住,站得稳,生得牢,成为我无言的榜样,伴我走出困境。
      我坐在封闭的禁室内,面对一枚小小的树叶,受着一堂生命的课。树叶是我的老师,我是树叶的学生。随着树叶的每一次翻飞,我思绪渐入正轨,完全镇定下来,像一只蜕壳的蝉,体验到一种心灵的新生。
      我终于能把逆境当成一种锻炼自己身心的机会;我终于能把度日如年的日子尽我所能安排得满是节目,宛如给自己开办一所单人补习学校;我终于能修得一付心安理得、遇事不惊、吃得下睡得着的坦然心态;我终于能把只说真话不讲假话的原则坚持到底;我终于能把宽厚待人、善待他人,包括善待那些反对过自己的人当作自己的处世信条;我终于发现自己变得更爱我的长辈、妻子、孩子、朋友,变得更加热爱这个多事的世界。
     所有这些变化只因我接受了那枚不会说话的挺立到最后的小树叶的启示。
     多年以后,我又回到那棵大树的所在地,可惜,大树已被伐掉。
     那枚孤单而可敬的叶子永远活在我的心里,我一闭眼,它便来到我的眼前,真真的,在狂风中上下翻腾,一点儿也不服输。
可爱的小树叶,我的老师,我谢谢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窒息(  )② 处世(  )
2、者为什么要“谢吾师”——感谢一片树叶?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赞美了小树叶的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找出文中最能表现小树叶精神的一个拟人句和一个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对小树叶的什么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驿路梨花》答案
一、(一)、jīng   qiào  miè  qì   huǎng  hū  ōu  
(二)、罕  溢  构  朝 
(三)、①陡峭:形容山势直上直下。
②修葺:修理房子。
③修长:长。
(四)B
(五)、本篇对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运用了间接描写人物的方法。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把作品的现在时间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插叙过去的事件,大大节省了篇幅,构成了曲折生动、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表达作品的主题。
(六)、“梨花”还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用“驿路梨花”作标题的含义是:(1)以物喻人,使自然的梨花同小茅屋的主人相互辉映。(2)梨花是全文的线索。结尾引用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歌颂了雷锋精神已经在边境地区军民中发扬光大。 
(七)、示例:雷锋精神代代传
(八)、(1)用实际行动(或:用去或不去旅游景区)来表示自己的态度。
2)门票不涨价,游客大增。(也可回答“不涨价的景点,收益增长”, 要答出“不涨价”、“增长”。)
二、1、她美丽、活泼、纯洁、热情,有助人为乐的精神。
2、十多年前,解放军行军在树林里淋了雨,他们想道并且为过路人盖了一座小茅屋。解放军走了,为了继续方便过路人,梨花姑娘常常照料这小茅屋。插叙的作用是,交代了小茅屋的搭建者、照料者,以及这样做的原因,歌颂了发扬雷锋精神的人。
3、(1)描写了老人行礼的动作,表现出老人对小姑娘们诚挚的感谢之情。
2)“很受感动”表明了她对发扬雷锋精神的解放军同志的敬仰,也点出了日后照管小茅屋的感情因素。“常常”,说明她发扬雷锋精神助人为乐成为自觉行动。
三、1、① zhì② chǔ
2、为在逆境中,它给“我”以鼓舞。
3、顽强、坚韧、乐观。
4、拟人句:大风时,他大幅度摇摆,拼命飞舞,经受了惊心动魄的撕扯,却坚持在那里。 比喻句:他却像一面小旗,高高飘扬。
5、崇敬、热爱、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