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详情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杓丽霞2024/7/18分类:教学设计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了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跑进树林不见了,小猴子一无所获的故事。课文告诉学生,做事情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始终如一。本册是低段的第二期,阅读训练的重点是在教学活动中,注意诱发学生的兴趣,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同时也创设情境,引发参与、点拨思维、激发参与、图文结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 会写“空、常”两个字。
2. 利用翻卡游戏复习动词“掰、扛、扔、摘、捧、抱”,并能看图说话。
3. 能够通过对比课文内容、观察图片,发现讲清楚故事的要素,并通过图片提示,大致讲清楚故事。
4. 能够通过图片提示发挥想象,编一个完整的故事。
5. 能推断小猴子空手回家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能够通过对比课文内容、观察图片,发现讲清楚故事的要素,并通过图片提示,大致讲清楚故事。
2. 教学难点:能够通过图片提示发挥想象,编一个完整的故事。能推断小猴子空手回家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
四.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已经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并将字词熟练掌握,在本单元前面的课文中,学生也学习了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初步学习了结合词句的理解来理解课文内容的一些方法,具有初步的思维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从年龄结构和心理特点来分析,此时的学生大多六、七岁,还处于一个好动的阶段,他们的有意注意维持不了多久,因此需要活动和实践激起学生的兴趣,发挥其主动性,学习效率才高。
五.教学技术
利用鸿合教学系统,进行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复习旧知。
1. 通过“翻卡”游戏,学生复习“掰、扛、扔、摘、捧、抱”,并用动词看图说话。
(1)师:孩子们,在上一课,我们学习了许多表示动作的字词,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游戏复习一下吧!
(2)学生选择一张卡片,读出上面的字,翻转后显示图片,学生根据图片内容,说一说“谁做什么”。
2. 通过图片填空游戏,回顾课文顺序。
(1)学生通过给图片排序,回顾课文顺序。
(2)排列图片之后,引导学生用“小猴子先……再……接着……然后……最后……”来大致说一说课文内容。
3. 师生共读,回顾课文。
(1)师生共读课文,师一边提问,学生用原文回答,来共读课文。
(二)学习讲故事。
1. 出示第一幅图,请学生自己讲一讲图片对应的内容。(生能够大致说出故事内容,较为完整。)
2. 引导学生总结讲清楚故事的三个步骤:先说“来到哪里”,再说“看到什么”,最后说“做了什么”。
3. 小组合作
(1)说一说剩下的图片:2号说1-2图,1号说3-4图。
(2)利用导说卡,引导学生说清楚故事内容。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四季》教学设计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