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详情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肖有军2021/12/21分类:教学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第三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通过学习此文,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学习孟子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3、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并背诵两篇短文。
    4、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5、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讨论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还记得八年级学习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报道吗?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气势恢宏的吗?国名党自认为西部据点防守是最强、坚不可摧的,但我西路军顺利攻破了敌人的封锁取得了胜利,请问原因是什么?(“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看看孟子是如何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二、资料助读:  孟子与《孟子》
    1、学生回忆上一课学《公输》一文时,对孟子的了解情况。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教育家。
    2、了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的战国中期,在孔子“仁”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一统天下。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他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其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三、朗读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教师指出学生朗读存在的问题。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下齐读。
   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结合文中注解自行或合作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教师巡视
    3、学生完成翻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1)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 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内城,今义:城市;郭:外城,今义:姓氏)
          委而去之(  去:离开。今义:往、到)
      亲戚畔之(亲戚: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今指水塘。) 
    (3) 一词多义;
 (4) 注意下列加点词的用法——词类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5)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A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B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五、朗读课文,引导理清论证思路,然后背诵课文 :
    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巡视帮助学生解疑惑。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学生同桌或前后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文章最后得出结论是什么? (学生同桌或前后桌之间讨论、交流。

 教后反思:

上一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下一篇:富贵不能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