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详情

如何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于芳2024/8/7分类:教学设计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学生提出 问题,这是“问题解决”的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 学习过程,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创造精神和开发学习潜能的过程。而学生解决问题的 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很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 进学生主动、和谐、全面地发展。那教学中如何更好的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发现 问题、提出新问题呢? 一、教师的观念要切实转变,重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更重视学生提出问题能 力的培养。 数学学习中利用问题给学生指路是非常好的办法,而解决问题之后发现提出问题是学 生数学学习的最佳途径。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越来 越明显,教学效果一次次证明教会学生远不如学生会学,让学生掌握行至有效的方法至关 重要。在已修订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就强调“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变单纯的教学的传授 者,为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研究者。”大纲要求教师要摆正教学中的师生关 系,教师不再以“权威者”自居,能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平等交往,教师能正确看待学生 的创造潜能以及因好奇心而发的问题潜力,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提问、都会提问。所以教师 必须转变角色的同时更要改变观念,改变以往的教学活动中只重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 养,而忽视学生发现问题之后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从而使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现状。在教 学时重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更要重视学生发现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时所设 计的问题要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在解决过程中给 学生多的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和整理的过程中去体验一个 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到的?以及这 个结论是如何被应用的?通过这样的问题形式,使学生真正体验知识的建构过程,去发现 问题,以致提出新问题。如我在上《圆的周长》一课,通过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这个圆 的周长我们能知道吗?”让学生想办法求圆的周长。有的用滚动法把小圆片在直尺上滚一 圈得出圆的周长;有的则用绕圈法用线在圆的边上绕一圈,量线的长度得出圆的周长。我 及时肯定了同学们能积极思考,想出了巧妙的办法,学生也以为问题得到了解决,沉浸在 成功的喜悦中,此时,我引导学生质疑:这两种方法都是化曲为直,他们有缺陷吗?很快, 学生的疑问就出来了:“这样量出来的长度精确吗?”“用这两种方法去量周长是不是太 麻烦了?有时还要两个人合作。”“如果是求一个圆形花坛的周长,它还能滚吗?”有的 学生认为还是可以用很长的绳子去绕一圈量周长。这时,我用一根绳子,一头系一支粉笔 在手中甩了起来:“这个运动中产生的圆,还能用以上方法求周长吗?”同学们领悟到这 两种方法是有局限性的。那么有没有通用的、更简洁的方法求圆的周长呢?产生疑问,引 起思考,是需要学习的开始。疑问萌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同学们以最高的热情开始了新 知识的探求,创造正是从这里起步。 二、教学时创设优质和谐的问题情境 俗话说:“环境造就人才”,足可见环境的影响在人的成长过程多么重要。良好的问 题情境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使学生敢于提出问题。为了提高学生解决发现问题之后提出问题的能力,更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力、推理能力等综合学习能力, 首当其冲为学生创设优质和谐的问题情境显得尤为重要。 1、教师自己设计问题时多取之于生活。 学生所学知识与学生现有的认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即会引起学习者的极大热情和 兴趣,必然产生更佳学习动机。另一方面,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也常是由直观表象上获 得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结、总结,再深入研究、探讨,上升到理性思维。因此, 寻找针对学生热于关注有趣、新奇且有实用价值的数学问题的特点,设置与现实紧密相关 的生活化问题,让学生更近距离的接触数学,充分感受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用“数学” 解决周边生活问题的乐趣。学生慢慢会越来越喜欢数学,时常会留意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 点点滴滴,经常会去观察,思考,探索发现生活中更为新奇的东西,从而形成学生良好的 习惯,并会把它融入到自己平时的学习中,会不断探索发现新的问题。如在教学《利息和 利率》这一课时,我联系到实际生活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利率”吗?你会计算“利息” 吗?你们有拿你们的压岁钱到银行去存吗?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学生必然产生了学习的动机,探究的欲望。 2、适时的幽默,力促和谐的师生关系 人类学家的研究成果表明,幽默在人类社会中可以起到缓解人与人之间紧张关系的安 全阀作用,它可以冰释误会,释解责难,和缓气氛,淡化矛盾,减轻焦躁,增加默契,给 人动力。问题式教学中更应增加教师语言的幽默感,除过使课堂气氛活跃,至还少可使学 生消除问题以外的思想顾虑,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发学生的心智、潜能,大胆 去探索发现新问题。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只有喜欢老师,才能喜欢老师 所授的这门学科。教师不能是高高在上的“指挥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 组织者。 3、多利用媒体手段,采用多彩的教育形式,让学生所接受的东西更为直观,清晰。 数学教学过程,事实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研究, 探索的过程,继而对其进行延拓,创新发现新问题循环的过程。利用媒体手段,可以将自 己教学难以表达的、学生模糊的、抽象难以理解的等等学习材料更为直观、形象的展示给 学生,使学生在此过程中更好地体验问题的形成、思维方式、解决的思路和方法、应用的 技巧等等,有利于学生的此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学会新方法。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 这一课时,利用多媒体手段,动态演示把一个圆通过切割,然后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学生很直观、清晰地看出圆的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面积,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 4、鼓励质疑,在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上多用拇指,少用食指。 新课程提出教育从尊重与赏识开始,赞赏学生、鼓励成功,是师生感情的催化剂,并 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一、二年级的学生有问不完的问题,有那 么多的为什么,可到了五、六年级问题却越来越少了呢?是不是我们的学生懂的多了,没 问题可问呢?那答案肯定不是!分析产生这样现像的原因,除了学生自身生理、心理上的变 化原因外,最主要的还在教师身上,在教师为自己、为书本树立的“权威”上。教师平时的教育好多方面约束,压抑学生,局限学生的思维发展空间,很大程度上限制学生想象力 和创造力的锻炼,以致把原本活生生的生命变成僵尸的角色。为了改变这种压制学生的局 面,焕发学生的生命力,我们教师要积极认真做好质疑引导工作,要创设氛围,鼓励学生 大胆发言,大胆假设。如可先做几个性格开朗的同学带动更多的人提出问题;或者可以为 平时内向,孤僻的学生创造释放他们内心的机会平台,多交流,大胆释放自己的潜能。平 时要不断训练,形成习惯。 在评价过程中,多用拇指,少用食指,即应多多给学生笑容、多鼓励、表扬,少批评、 挖苦、指责。当学生有新的发现,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而教师都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多给 学生笑容和鼓励,少指责和批评。首先让老师感到他们深入其中,在去努力探寻,另一方 面得出这样的答案,都是经过他们认真分析,理性思考,归纳总结得到的。所以此时的微 笑和鼓励给学生莫大的安慰和鼓舞,适时的点拨,更易改掉自己的错误,以后会一如既往 的去探索前进。也只有这样,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极大提高了,各种疑难问题、有创造价 值的问题、意义深远的问题接踵而来。 三、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 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会使他们爱提问题,会提出多种多样的问题,但随之而来是一些偏 离主题、“不合拍”之类的问题不是教师所期待的。为更好解决此矛盾,让学生所提问题 的数量和质量同步提高,关键在于教师要先教给学生方法。首先,教师要做好示范。学生 的一切活动大多是从模仿开始的,提问也不例外,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言传身教”。在教 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生活和教学内容,有意识地为学生提问作示范,启发学生体会教师 是如何提问题的,并把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展示给学生看,为今后学生能正确地、独立地 质疑奠定基础。 其次,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逐步教给学生在学习中寻找问题的方法。教师引导 学生从学会提问到善于提问,除对学生的提问给予积极鼓励和正确评价外,还应教会学生 提问的方法。学生在质疑问难时,主要是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抽象概 括、归纳演绎等逻辑方法,但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学生还会用到非逻辑的方法,如猜 想、假设、推测等。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引导学生运用上述方法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 题。如,引导学生从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找问题, 从数学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阐述中找问题,从解题的过程与方法中找问题,从动手操作的 实践中找问题等。 第三,要保证学生提问的质量。开始学生提的问题有时不得要领,有时知言片语,有 时浅显幼稚。这时教师在关键处要扶一把,送一程。采取低起点、严要求、勤训练、上台 阶的策略,循循善诱不厌其烦,使学生一步一步的上路。同时,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的思 维方向,让学生的思考集中在学习的知识点上,这样既可在范围上加以控制,又能保证提 问的质量,从而达到问得有价值。 四、课堂课余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实践机会,同时多提供学 生展示自己所发现问题的平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提倡的重要的学习方式。学习的材料源于生活,最 终用之于生活。数学学习更是这样,就是让学生从问题的实际情景中体验和发展数学思维 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应重视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让学生多体验、 多锻炼,在此过程中感受和发现新的东西。学生数学学习基本是一种符号化语言与生活实 际相结合的学习,两者之间的相互融合与转化,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可 让学生动手操作、分组讨论、教师适时指导、合作交流。课余让学生实际操作、学生交流、 教师指正、学生交流,还可让学生自己组织。让学生在这不断往复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 会分析、探索发现、学会总结归纳、提出新的问题。例如:我在教学《圆的周长》这一课 时,课前已布置学生小组准备了圆片、绳子、尺子等学具,在认识圆周率时,让学生小组 分工合作,通过测量、计算的方法,算出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是多少。通过学生自 己的实践得出结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这个比值是一个固定数,我们把 它叫做圆周率。这样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认识了圆周率,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 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喜爱学习数学。 总之,问题是教学法是数学教学中最为实效的方法之一,发现提出问题是教学法有效 实施的基础,也是此教学法实施的更高目标,需根具学生实际,具体分析,具体对待,不 断创新完善,才能使教学效果更佳。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