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详情
《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
陈乐2024/8/1分类:说课稿
《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
伊宁市第十五小学 陈乐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课堂小结这八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开篇之作。本单元课文的主题是不忘国耻、振兴中华。《圆明园的毁灭》以浅近的语言,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文语言简练、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好的东西毁灭了,这是一个悲剧,更能激发读者的痛心与仇恨。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珑、剔、莱、瑶、宏、烬”6个认读字和“杭、损、皇” 等14个生字;理解并积累“举世闻名、皇家园林、金碧辉煌、玲珑剔透、诗情画意、奇珍异宝、一片灰烬、不可估量”等四字词语。
(2)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明晰各段间的联系。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昔日圆明园的辉煌。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4)学习整理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并在语文学习中加以运用。
3.教学重点及重点
(1)根据阅读的需要从课文中提取关键性信息,并联系重点内容的构建感知昔日圆明园的辉煌。
(2) 学习整理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并在语文学习中加以运用。
三、 说学情
远离了历史的时空,学生的脑海里对那段屈辱的历史所知甚少。仅凭借书本的文字,学生很难想象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而这恰恰是决定本课能否成功教学的关键。
所以,我在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本课的相关教学材料,再根据课堂教学需要,下载有关圆明园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在课堂上再现圆明园昔日的壮观,给学生视觉上的直观感受,使学生对圆明园有更多、更形象的了解;为下一节课做铺垫,目的是让学生记住屈辱的历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
四、 说教学学法
强调易读错的读音,借助图片理解金碧辉煌和玲珑剔透的意思,指导朗读,读出建筑景观的迥异之美,悟出对比的写法。播放视频,感悟圆明园的历史之久,文物之多。
学生合作学习,运用资料,学会整理,在小练笔中加以运用,怎样写得有序,写得具体。
五、说教学过程
(一)起势:导入新课
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有两件事让咱们中国人特别心痛。一件是敦煌的蒙难,还有一件,便是这圆明园的毁灭。
(二)承接:初读文本,理清顺序与结构
1. 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写作顺序,明晰各段间的联系。
自读提示: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想想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2. 根据学生对自然段内容的认知进行整理,梳理出基本结构。
(三)聚焦:感悟文本,激活语言与情感
1.感悟昔日圆明园带来的震撼与自豪。
(1)自读自悟,联系词句表达看辉煌。
提出自学要求:
默读2、3、4自然段,看看昔日的圆明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圈画出相应的四字词语,并想一想,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做简单批注。
(2)交流分享,联系结构安排看辉煌。
第2自然段
重点感受圆明园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第3自然段。
重点感受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①学生初谈感受。
②老师相机点拨。
A.师生合作读,感受风格迥异之美。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B.生生对比读,感受风格迥异之美。
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C.师生整合读,感受集大成之美。
圆明园中——
圆明园中——
圆明园中——
这大大小小、古今中外、虚幻现实的景观,就融在这一座圆明园中!
③形成联想朗读
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第4自然段
重点感受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和艺术馆。
(3)资料拓展,结合语言运用看辉煌。
你还可以怎样描述昔日圆明园的辉煌?试着写一写。大家可以充分运用搜集的资料和平日读书的积累。
(四)布置作业与延伸
1.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2.对比课文和你所搜集的资料,写下你对圆明园的补充描述。
五、说板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
布局精妙 毁灭
建筑宏伟 昔日的辉煌 ?
历史文物
五、 说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把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有机的融合,整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多媒体直观感受,大胆的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更轻松!
上一篇: 《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教学设计
下一篇:《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教学反思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