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详情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李文竹2025/6/17分类:教学设计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
科目 |
语文 |
学段 |
七年级下册 |
设计者 |
李文竹 |
学校 |
北流市清湾镇明瑞中学 |
|
|
课题 |
4孙权劝学(人教版) |
课时 |
2 |
|||||
|
“核心素养”目标(含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 |
文化自信 1.理解传统文化内涵:通过学习《孙权劝学》,了解古人的各种称谓语,如“卿”“孤”“大兄”等,积累出自文中的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强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受古人对于读书的重视,理解刻苦自学、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2.传承文化价值观念:认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了解古代文化,体会文中所蕴含的劝学道理,明白学习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深远意义,将这种积极向上的学习观念传承下去。 语言运用 1.文言文阅读与理解: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疏通文意,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和词汇,初步感知古今汉语的区别,能够准确翻译文章内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积累与运用: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理解文中语气词的含义,体会其表达效果,丰富知识储备,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并在实际阅读和写作中灵活运用所学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思维能力 1.人物分析与逻辑推理:分析文章中孙权的劝说方式和吕蒙的学习态度,通过人物对话,把握孙权、吕蒙、鲁肃的性格特点,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例如,理解孙权劝学的高明之处,如双重否定句强调重要性和必要性、反问语气阻断借口、切身体会亮明益处等,进而分析吕蒙学习态度转变的原因和过程。 2.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比较阅读课文及原著,判断作者对材料的处理及写作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审美创造 1.语言魅力感知:感受文言文的文学魅力,体会本文以对话为主,言简义丰的语言之美,学习本文运用对话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如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从侧面反映出吕蒙的进步之大,让学生在阅读中领略文言文的精妙之处,涵养高雅情趣。 2.创作与表达: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鼓励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的创作和表达,如续写故事、改编剧本等,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
|||||||
|
教材分析(含重点、难点、关键点) |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
|||||||
|
教法提示 |
朗读法、揣摩探究法、点拨法 |
|||||||
|
教具准备 含课件、电教手段等 |
PPT |
|||||||
|
教学过程设计(含作业安排) |
||||||||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资治通鉴》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二、作者作品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是北宋_____家、______家。 《资治通鉴》是________主持编纂的一部______体通史,记载了从________到______共_____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人物简介 ①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现浙江富阳)人,公元222年称帝,国号吴。三国鼎立局势形成。 ②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鲁肃死后,掌管东吴军事, 率军暗袭荆州,擒杀关羽父子,名扬三国。 ③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人,三国时吴国重臣。 四、听读并划分朗读节奏 1.主谓之间可停顿。如:蒙/乃始就学 2.谓宾之间可停顿。如:隔/篁竹,闻/水声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可停顿。如:奉命/于危难之间 4.句首的语气词、连词、关联词、总结性词后面可停顿。 如:①夫/大国,难测也;②故/逐之 一读:读准 字音(生僻字、多音字、通假字),读准节奏 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责问的语气)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推辞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感叹句,要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调侃,自豪的语气) 二读:读懂文意 翻译“六字法” 1.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名.书名等可保留不翻译。 2.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或现在不常用的词。 3.换:用现代汉语替换古文词。 4.调:调整倒装句的句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5.补:补出省略句中省略的内容。 6.连:连词成句。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调)。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留)!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换)。卿言多务,孰若孤(补)?(换)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换)。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 (补)结友而(删)别。 逐词翻译(见PPT) 注意下列句子中出现的倒装现象和句子成分省略现象: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孰若孤?哪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多)呢? 两个成语: ①吴下阿蒙:吴下,指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比喻人学识尚浅。(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②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第二课时 理清思路: 孙权劝学(详) 吕蒙就学(略) 学 鲁肃赞学(详) 合作探究 孙权是怎样劝勉吕蒙读书学习的?孙权劝说的效果怎么样?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 三读:读出语气(情味),体会人物形象 ①孙权: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 、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不悦、责备)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言辞恳切) ④鲁肃: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吃惊,称赞) ⑤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深感自豪) 人物形象 孙权:关心下属、平易近人、谆谆善诱劝 吕蒙:前:才疏学浅(吴下阿蒙) 后:好学、自信(刮目相待) 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强调了读书学习对增长才略的重要作用。(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感悟反思:学了课文,你从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中明白了什么道理或得到哪些启示? ①开卷有益: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增长才干。 ②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③不能总拿老眼光看待人和事。 ④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在此,老师借冰心的一句话送给同学们: 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祝愿大家都学有所成! 延伸拓展: 比较方仲永和吕蒙的变化,联系现实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吕蒙 当涂掌事,乃始就学 年长乃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 五岁能诗、贤于材人远矣 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课堂作业: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表达出本人看法即可。 劝学名言: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②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 ③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熹
④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⑦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⑧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
二次备课 |
|||||||
|
教学反思 |
||||||||
|
文言文不仅是语言的学习,更是文化的传承。《孙权劝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古代的教育观念、人才观念等,但在教学过程中,我未能充分挖掘这些文化内涵,只是停留在对课文内容和人物形象的分析上。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注重文言文文化内涵的挖掘,引导学生从更广阔的文化视角去理解和欣赏文言文,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孙权劝学》这篇课文虽然篇幅短小,但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过程也充满了挑战。 通过本次教学,我深刻认识到文言文教学不仅要注重基础知识落实,更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挖掘文化内涵,并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让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收获更多知识与智慧。 |
||||||||
上一篇: 在集中培训中不断提升自我,努力引导学生走向成功(后附听课照片及笔记
下一篇:没有了~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