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详情
植物妈妈有办法
常玉霞2024/7/14分类:教学设计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设计表
一、基本信息 |
|||
课名 |
植物妈妈有办法 |
教师姓名 |
|
学科(版本) |
二年级下册 |
章节 |
一单元第三课 |
学时 |
第二课时 |
年级 |
二年级下册 |
二、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认识“植、如”等12个认读字,读准多音字“为、得”,会写“法、如”等10个字。 重点指导“脚、它、更”三个字的书写。 2.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引导学生了解“乘着、挂住、炸开”等词语在课文中的含义,感受语言的趣味性,了解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3.激发学生观察植物、了解植物奥秘的兴趣。
|
|||
三、学习者分析 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围烧“大自然的秘密”这个主题编排了《小蝌蚪找妈妈》《我是什么》《植物妈妈有办法》3篇课文,侧重于体现大自然的一些科学知识。 学生通过阅读知晓其中的变化规律和科学道理后,会更加喜爱大自然,更想去仔细观察大自然,去探究其中的科学奥秘。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之一:积累并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此学习重点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体现了本套教科书按宽泛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特点。3篇课文中的动词用得准,用得巧,增强了表达效果。比如,《小蝌蚪找妈妈》中的“甩、迎、追披、露、鼓、蹬、跳、原”,《我是什么》中的“穿、披、落、打、飘”,(植物妈妈有办法》中的“告别、乘、挂、炸”。本单元在每课的课后题与语文园地“字词句运用”中,都安排了相应的练习,引导学生感受这些动词给人带来的真实感、生动感,并通过用动词说句子,把阅读中学到的词语与日常生活情境建立联系,在运用中发展思维与语言能力。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之二:借助图片,了解课文的内容。3篇课文都配有多幅插图,色彩鲜艳,形象活泼生动,极具吸引力和感染力。要注意引导学生借助图片理解重点词可,了解课文内容,借助图片来讲述、背诵课文。 (二)调查方法:采用了调查问卷进行调研。
(四)整体分析 1、在本节学习内容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很多动词的相关知识,通过分析可以看出,80%以上的孩子已经对这个知识理解掌握,其中47%的孩子掌握情况较好,不清楚的学生只占到20%左右。 2、动词,有71%的学生能够找出动词,有15%的学生能很好运用动词,但还不够准确,只有8%的学生完全不会用,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对动词的运用是有一定认识和理解的,出现的问题主要是以下几点: a 、只会用单一的词语 b 、用的不准确 C、不知道区别 3、调查结果说明孩子们虽然已经会用动,但是用得还是不够好,对知识的把握是不够准确的,所以还是很有必要对本课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
|
|||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学习重点: 1.借助图片、关键句、表示动作的词语,了解课文内容。 2.说清楚课文介绍了那几位植物妈妈,它们是怎么传播种子的。 学习难点:1.仿照课文的句式,说一说其他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2.引导学生感受植物传播种子的趣味和神奇,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有探究科学的愿望。 解决措施:1、给出图片,根据经验说一说这些植物的传播方式,不了解的话可以进行补充。 2、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难点的突破。利用白板教学体验感知,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形象化、清晰化,使数学知识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图文声像并茂的动态传播。 多媒体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形象生动、声光具象、动静皆宜。它的使用可以让抽象的事物变具象,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的讲授难点和学生的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有效精讲,比如课本上的例题和插图都是静态的资料,依靠教师的一张嘴和一支笔学生确实难以理解,久而久之,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压抑,自然对学习就缺乏兴趣。但是当教师运用多媒体把整个思维过程展示出来时,学生的认识一下子直观了,难点突破后,学习的内容就轻而易举地被学生吸收了。
|
|||
五、教学设计 |
|||
学习字词,多元认读。 1.读一读课文,把生字条里面的认读字在课文中圈出来,读一读,再读读生字所在的词语。 2.出示课件:词语(课件出示2):办法、如果、有脚、娃娃、纷纷、知识 、皮毛、植物、旅行、准备、离开、粗心、观察、就得、底下、四海为家。 (1)认读字所在的词语: ①注意读准平舌音“粗、刺”,翘舌音“知、识、植”,前鼻音“纷”,后鼻音“更”。 ②注意读准多音字“为、得”,要在语境中据义定音。“为”在文中以“四海为家”呈现,是“当作、认作”的意思,读“wéi”;“就得”中“得”是“必须、必要”的意思,读“děi”。 ③多读读“就得、准备、带刺、观察”几个词语。 (2)(课件出示3-5:图文:需要借助图片了解的词语及相应图片:降落伞、山洼、铠甲) (3)(课件出示6:需要借助声音和动作了解的词语:啪的一声、炸开、乘着、挂住、观察、蹦着跳着) 3.识记生字: (1)偏旁加熟字的方法识记生字:氵+去=“法”,女+口=“如”,月+去+卩=“脚”。 (2)运用熟字比较的方法认识“娃”和“她”字。如:蛙一娃,他—她。 (3)用认读字组成词语的方法识字:“植物、如果、四海为家、旅行、准备、纷纷、带刺、底下、炸开、离开、观察、知识、粗心、得不到”。 4.词语送进句子里,你还会读吗? 下面我们来练读课文。 1.激发兴趣,自由读文 请大家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遇到难读的生字、词语、句子要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课文。 2.展示交流,评价指导 在刚才的读书过程中,老师发现大家的读书姿势很好,大多数小朋友已经将课文中的生字词圈画出来了,这是很好的学习习惯。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1)课件出示第一小节。(课件出示7:图文) ①指生朗读。(指导读好“旅行、植物”) 注意“旅”读“lǚ”,“植”读翘舌音“zhí”。 指导学生思考经常在哪些场合看到“脚”字。学生扩词,进一步认识由“脚”字组成的词语。(课件出示8图文)(出示“脚丫、脚尖、脚步”) ‚老师范写“脚”字,如何写好左中右结构的字。(板书:脚) 师指导:三部分窄且紧密,上下不取齐,“月”居左中,“去”居中上,单耳旁居右下,高低长短错落有致。 谁来读第一小节?有没有信心获得两颗星? 指生读。(师生共同评价是否正确、流利。) (2)课件出示第二小节。(课件出示9) ①(课件出示10)“圭” 及“娃”田字格课件 观察“圭”字部,感受作为偏旁时笔画的避让。 在“娃”中“圭”的第一笔横和第四笔横要短一点。 “娃”字的偏旁是什么呀?(圭)仔细观察 “圭”作为偏旁在“娃”字中写法有什么变化?(在“娃”中“圭”的第一横和第四横要短一点。) 小结:是呀,汉字也和小朋友们一样,讲究避让。两个部件放在一起的时候,就要给旁边的笔画腾点地方,于是,“圭”的长横就变成了短横。书写的时候要注意。 ②师范写“娃”。(左右结构,第一、四笔横要让一让。)学生描红、范写。 ③(课件出示11): “它”的笔顺 自主观察,学习“它”字。 “它”的下部先写撇,再写竖弯钩。第一笔点压竖中线,竖弯钩的起笔在第二笔点的右侧,收笔指向横钩的钩。 并练写,注意笔顺,第四笔是撇。(板书:娃 它) ④评价反馈:同桌互相检查,看谁能得三颗星。 谁来读第一小节?有没有信心获得两颗星? 指生读。(师生共同评价是否正确、流利。) (3)课件出示第三小节。(课件出示12:图文) 导语:我们接着读第三小节。有信心把它读好吗?读之前先看这几个词语,你会读吗? (课件出示13) 出示:铠甲、带刺、挂住、山洼、苍耳 指生读。(指导读好:轻声“洼”,平舌音“刺、苍”。) 指生读第三小节。 (4)课件出示第四小节(课件出示14:图文) 指导学生读好“更有、底下、炸开、离开”等词语。指导“更”的写法,撇要从上而下一笔贯通。(板书:更) 指生读第四小节。 评价反馈。 (5)课件出示第五小节(课件出示15:图文) 读好词语“观察、知识、粗心”等词语。注意:“察、知、识”为翘舌音,“粗”为平舌音“cū”。 指生读第五小节。 3.学生自由练读课文。讨论交流:课文中介绍了哪几种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蒲公英、苍耳、豌豆三种植物的传播方式。) 课后题:结合三幅图片,说说这三种植物的传播方式。 |
上一篇: 纸船和风筝
下一篇:没有了~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