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详情

以教育家精神为灯,照亮幼儿教育的平凡之路 ——“用教育家精神照亮教育人生” 培训心得与思考

唐婷2025/7/12分类:心得

      今日参加 “用教育家精神照亮教育人生” 主题培训,听着那些为教育事业倾注一生的教育家故事,我对 “教育家精神” 有了从模糊到清晰的认知。它并非遥不可及的 “宏大叙事”,而是体现在每一个教育细节中的 “热爱、坚守与智慧”,尤其对幼儿园教师而言,这种精神更需要化作日常与孩子相处的温度、理解孩子的深度和引导孩子的适度。
 一、读懂教育家精神的 “幼儿园注解”:平凡中见初心
       培训中提到的 “教育家精神”,如 “躬耕教坛的执着”“关爱学生的赤诚”“改革创新的勇气”,在幼儿教育场景中有着独特的诠释。
     (1)“热爱” 是蹲下来倾听孩子的 “咿呀”
陶行知先生 “爱满天下” 的理念,在幼儿园里就是 “愿意花 10 分钟听孩子讲完一个逻辑混乱的故事”。当孩子指着画纸上的一团乱线说 “这是会飞的鲸鱼” 时,教育家精神不是纠正 “鲸鱼不会飞”,而是眼睛发亮地问 “它要飞到哪里去呀”—— 这种 “珍视孩子的奇思妙想” 的耐心,正是热爱的具象化。我想起班上的安安总喜欢重复问 “为什么天是蓝的”,以前我有时会敷衍回答,现在才明白:每一次认真回应,都是在保护孩子探索世界的热情,这便是教育家精神在日常中的坚守。
     (2)“创新” 是把教育目标藏进游戏里
       陈鹤琴先生 “活教育” 理论强调 “做中学”,对幼儿园老师而言,就是不把 “培养合作能力” 挂在嘴边,而是设计 “两人三足运皮球” 的游戏;不直接教 “分类概念”,而是让孩子整理玩具时自然发现 “积木要放积木筐,绘本要放绘本架”。培训中提到的 “教育要顺应儿童天性”,让我反思:之前为了 “完成教学计划”,曾强迫孩子安静坐好画画,其实换成 “在户外用树枝画大地”,既能达成美术目标,又符合孩子好动的天性 —— 这才是真正的 “创新”:不是标新立异,而是找到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
     (3)“坚守” 是在重复中发现新意义
幼儿园的工作琐碎而重复:每天晨检、喂饭、换尿布、处理孩子间的小矛盾…… 很容易陷入 “机械执行” 的疲惫。但教育家精神告诉我们:重复中藏着教育的契机。比如每天的 “晨间谈话”,看似只是聊聊 “今天开心吗”,实则是在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绪认知;每次帮孩子系鞋带时说 “你看,左边压右边,就像小蛇咬尾巴”,其实是在渗透 “顺序” 的数学概念。这种 “在平凡中寻找教育价值” 的坚持,比轰轰烈烈的 “教育改革” 更考验初心。
        二、对照反思:日常工作中那些 “偏离” 与 “回归”
培训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发现许多看似 “为孩子好” 的做法,其实背离了教育家精神的本质。
     (1)警惕 “功利心” 对 “慢成长” 的干扰
曾有段时间,我会因为 “别的班孩子会背更多古诗” 而焦虑,于是在区域活动中增加了 “古诗背诵角”,强迫孩子跟读。结果孩子们要么消极抵抗,要么机械记忆,完全感受不到语言的美。现在意识到:幼儿教育的 “成效” 不该是 “会背多少诗”“认识多少字”,而应是 “是否对世界充满好奇”“是否愿意与人分享”。就像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 “教育是慢的艺术”,幼儿园老师更需要有 “静待花开” 的耐心 —— 允许孩子用自己的节奏成长,这才是对教育规律的尊重。
     (2)避免 “权威感” 对 “平等对话” 的阻碍
有时孩子犯错(如抢玩具),我会下意识地说 “你怎么又抢东西,再这样就不让妈妈来接你了”。这种威胁式教育看似 “有效”,却忽视了孩子的感受。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真正的教育者不会用权威压制孩子,而是蹲下来问 “你为什么想要那个玩具?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最近我试着用 “解决问题” 代替 “批评”:当乐乐抢了朵朵的积木,我引导他们说 “乐乐想要的话,可以问‘朵朵,能借我玩一会儿吗’”,朵朵也学会了 “我还没玩好,等我玩完给你”。这种平等对话中,孩子不仅学会了规则,更感受到了被尊重 —— 这才是教育应有的温度。
     (3)打破 “惯性思维” 对 “个体差异” 的忽视
班上有个叫皮皮的孩子,总是坐不住,喜欢在活动时到处跑。我曾一度认为他 “调皮捣蛋”,直到培训中听到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才开始观察他的优点:皮皮虽然好动,但观察力极强,能发现草丛里的小蜗牛,能说出不同云朵的形状。现在我会特意给他安排 “户外探索小任务”(如 “今天去看看小树长高了没有”),让他在擅长的领域发光。这让我明白:教育家精神不是 “把所有孩子培养成同一个模样”,而是 “让每个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这需要我们打破对 “乖孩子” 的刻板印象,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三、践行路径:把教育家精神融入 “每一天的小事”
对幼儿园老师而言,践行教育家精神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把每一件日常小事做到极致,让教育的光芒藏在细节里。
     (1)用 “观察笔记” 读懂孩子,做 “懂儿童的教育者”
准备一个 “孩子的小秘密” 笔记本,记录每个孩子的独特之处:“天天喜欢把积木排成一条直线,可能对‘排列’感兴趣”“朵朵总把娃娃抱在怀里,是在模仿妈妈照顾她的样子”。这些观察能帮我们设计更贴合孩子需求的活动 —— 比如给天天提供 “按颜色排序的串珠”,给朵朵增设 “娃娃家的小奶瓶”。当我们真正 “看见” 每个孩子,教育才能精准发力。
     (2)用 “游戏化思维” 重构日常,做 “会创新的教育者”
把生活环节变成教育游戏:
洗手时玩 “七步洗手歌”(边唱边做动作,培养卫生习惯);
排队时玩 “开火车”(“小火车要出发啦,谁的小火车最整齐”,培养规则意识);
吃水果时玩 “水果猜猜乐”(“圆圆的、红红的、甜甜的,是什么呀”,渗透认知与语言)。
让孩子在 “玩” 中自然成长,这便是 “以儿童为中心” 的最好实践。
    (3)用 “反思日记” 沉淀经验,做 “善成长的教育者”
每天花 5 分钟记录:“今天哪个环节孩子特别投入?为什么?”“哪个处理方式不够好?下次可以怎么改进?” 比如发现 “孩子们对‘影子游戏’特别感兴趣”,就可以延伸出 “影子的形状”“影子什么时候出现” 等探索活动;意识到 “批评孩子抢玩具效果不好”,就换成 “角色扮演‘分享的小天使’”。这种 “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 的过程,正是教育家精神中 “终身学习” 的体现。

上一篇: 《亲子情感加油站》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