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详情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肖有军2021/12/21分类:教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2.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
3.正确认识课文所论述的道理,积极进行反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认为,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人要成就大业,就必须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但也有人认为,“顺境也能出人才”,因为环境只是外在因素,内因才是最重要的。那么,怎样才能造就人才?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畎亩(quǎn) 傅说(yuè) 胶鬲(gé) 拂乱(fú)
曾益(zēng) 拂士(bì) 忧患(huàn)
2.把握朗读节奏。
示例: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反复朗读,并结合课文注释,感知文义。
4.教师引导梳理文章大意,梳理文言现象。
【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佐)
【使动用法】
必先苦其心志(使……痛苦)
劳其筋骨(使……劳累)
饿其体肤(使……饥饿)
目标导学二:把握论点,理清论证思路
1.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个人物,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他们的共同点:都出身卑微,历经苦难磨炼,最终都被提拔任用,有所作为。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通过对课文的分析,你能理清全文的论证思路吗?
明确:先谈人,列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主要着眼于“生于忧患”,这是全文的重点;后论国,主要着眼于“死于安乐”,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最后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目标导学三:联系实际,体验反思
1.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磨炼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思想——苦其心志;生活——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为——行拂乱其所为。目的——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培养其忍耐力,增强其能力)。
2.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示例:文中孟子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他强调人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而贪图安乐自然增长不了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人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对于国家来说,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极其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
三、教后反思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