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详情
我多想去看看
吴雪梅2025/7/14分类:教学设计
|
1.知识与技能
- 认识“想、告”等11个生字,会写“会、走”等6个字,掌握新笔画“㇕”(横折折撇) 。
-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短语,如“遥远的北京城”“雄伟的天安门”。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创设情景、角色扮演、多媒体辅助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会用“我多想去看看……”句式表达愿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感受不同地域孩子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教学重点难 点 |
-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感悟课文,积累优美词句。
- 教学难点:体会“我”想去看看的强烈情感,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愿望。
|
教法学 法 |
情景教学法、直观演示法、朗读感悟法、合作学习法
|
教学用 具 |
1. 多媒体课件:天安门升旗仪式视频、新疆和北京的自然风光、城市风貌图片;生字动画、课文朗读音频。
2. 生字卡片、小红旗贴纸、中国地图卡片。
3. 学生提前了解自己家乡的特色。
|
教学过 程 |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5分钟)
1. 播放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视频,鲜艳的五星红旗伴随着激昂的国歌声缓缓升起,广场上人头攒动,人们庄严肃穆地注视着国旗。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小朋友们,刚刚我们看到的是哪里?画面里最让你印象深刻的是什么?”
2. 出示中国地图,指出北京和新疆的位置,讲述:“在遥远的新疆,有一个小朋友,他非常渴望能到北京看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我多想去看看》,感受他的愿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8分钟)
1.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用手指着文字,圈出生字词,注意字音和停顿。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 小组合作学习生字,利用生字卡片互相认读、交流识字方法。教师巡视指导,适时参与小组讨论。
4. 采用“开火车”“摘苹果”等游戏方式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如课件展示挂满苹果的果树,苹果上写着生字,学生读对一个就可以“摘下”苹果。
(三)创设情景,精读感悟(15分钟)
1. 情景一:走进新疆小朋友的家
- 课件展示新疆的美丽风光,如广阔的草原、成群的牛羊、独特的民居。教师化身“导游”:“小朋友们,我们来到了新疆小朋友的家乡,这里美不美?现在我们走进他家,听听他在和妈妈说什么。”
- 学生朗读课文第一句话“妈妈告诉我,沿着弯弯的小路,就会走出天山”,教师提问:“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抓住“弯弯的小路”“天山”等词语,感受新疆小朋友家乡的偏远。
2. 情景二:感受想去北京的渴望
- 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新疆小朋友对妈妈说了什么?他为什么那么想去北京?”
- 学生交流想法,教师相机出示句子“遥远的北京城,有一座雄伟的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非常壮观。我对妈妈说,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 通过创设情境提问:“小朋友们,如果你要走很远很远的路才能到一个地方,这个地方给你什么感觉?”帮助学生理解“遥远”;展示天安门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其宏伟的建筑风格,理解“雄伟”;再次播放升旗仪式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壮观”。
- 指导朗读,通过指名读、赛读、齐读等方式,读出小朋友渴望去北京的强烈情感,尤其是两个“我多想去看看”,要读出越来越急切的语气,教师适时进行朗读评价。
3. 情景三:角色体验
- 邀请学生分别扮演新疆小朋友和妈妈,进行对话表演,其他学生当小评委,从语气、表情、动作等方面进行评价,进一步加深对课文情感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表达愿望(7分钟)
1. 课件展示祖国各地的著名景点,如万里长城、桂林山水、西湖等,引导学生欣赏并说感受。
2. 组织学生开展“小小旅行家”活动,让学生用“我多想去看看……”的句式,说一说自己最想去的地方和原因。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对有创意的回答给予小红旗贴纸奖励。
3. 小组内分享交流,推选代表上台展示,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倾听能力。
(五)指导写字,巩固练习(5分钟)
1. 出示会写字“会、走、北、京、门、广”,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和笔画特点。重点指导新笔画“㇕”(横折折撇)在“走”字中的书写,教师在黑板上进行范写,边写边讲解:“横要短,折角要顿,再写一个小短横,最后写撇,注意撇要舒展。”
2. 学生书空练习,然后在练习本上描红、临写,每个字写3 - 4遍。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和笔画错误。
3. 展示学生的书写作品,组织学生互评,选出“小小书法家”。
|
作业设 计 |
1. 回顾课文内容,提问学生:“今天我们和新疆小朋友一起表达了想去看看的愿望,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从字词学习、情感体会等方面进行总结。
2. 布置作业:
- 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给家人听,和家人分享自己想去的地方。
- 动手画一画自己最想去的地方,配上简单的文字介绍,下节课在班级展示。
|
板书设 计 |
六、板书设计
我多想去看看
新疆 弯弯的小路 天山
遥远
北京 雄伟的天安门 壮观的升旗仪式
通过直观简洁的板书,突出课文重点内容,帮助学生梳理课文脉络,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
教学反 思 |
一、成功之处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导入环节,我通过播放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高清视频,配以激昂的音乐,瞬间将学生带入庄严而热烈的氛围中。学生们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升旗仪式结束后,教室里响起自发的掌声。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天安门的雄伟壮观,激发了他们对课文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理解课文中“我”对天安门的向往之情奠定了情感基础。
2. 角色体验,深化理解:在朗读教学中,我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分别扮演文中渴望去北京的孩子,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声情并茂地朗读“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学生通过模仿不同的语气、语调,有的满怀憧憬,有的急切期盼,在角色扮演中更深刻地体会到文中孩子对天安门的向往之情,同时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感。
3. 多媒体辅助,拓展视野: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北京的众多著名景点,如故宫、长城、鸟巢等,还有新疆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风土人情。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展示,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不仅加深了他们对课文中“遥远的北京城”和“遥远的新疆”的认知,还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不足之处
1. 情景创设深度不足:在情景教学过程中,虽然运用了多种手段营造氛围,但部分情景创设停留于表面。例如,在引导学生感受文中孩子对天安门的向往时,仅仅通过视频和图片展示,没有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生活实际,想象如果自己是文中的孩子,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中,这种向往之情是如何产生和不断加深的。导致学生对情感的理解不够深入,未能充分挖掘文本蕴含的深层情感。
2. 学生参与度不均衡:在角色体验和互动环节,发现部分性格开朗、积极活跃的学生参与度很高,多次举手发言,而一些性格内向、不善表达的学生则很少主动参与。尽管我有意识地邀请这些学生参与,但他们在表达时依然比较拘谨,未能完全融入情景之中。这说明我在教学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同性格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未能设计出更具针对性、能让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的情景活动。
3. 情景与教学目标衔接不紧密: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营造丰富多样的情景,加入了一些拓展内容,如对北京特色美食的介绍等。虽然这些内容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但与本节课的核心教学目标,即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孩子的情感、学习生字词等联系不够紧密,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导致教学重点不够突出,影响了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
三、改进措施
1. 加强情景深度设计: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情感类课文的情景创设,要注重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例如,在学习《我多想去看看》时,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曾经特别想去的地方,以及为什么想去,将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文中孩子的情感建立联系。同时,设计更具启发性的问题,如“如果你是文中的孩子,当你一次次听妈妈讲述北京的故事,你心里会怎么想?”,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更深刻地体会文本情感。
2. 关注全体学生参与:在设计情景教学活动时,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可以提前为他们提供一些简单的任务,如在小组活动中负责记录大家的想法,或者为他们准备一些提示卡片,帮助他们在发言时有话可说。还可以设计一些小组合作的情景任务,让学生在相互协作中共同完成,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中找到自己的角色,提高参与度和自信心。
3. 紧扣教学目标创设情景:在备课过程中,仔细研读教学目标,确保每一个情景创设都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展开。对于拓展内容,要严格筛选,只选择与教学目标紧密相关的内容。例如,在介绍北京相关内容时,可以重点展示与课文中提到的天安门、升旗仪式等相关的拓展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同时避免因内容过于繁杂而偏离教学目标。
通过本次教学实践与反思,我深刻认识到情景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也明确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充分发挥情景教学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更好地学习语文,提升语文素养 。
|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