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详情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朱马古丽·吐尔得别克2020/9/22分类: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基本信息
名称 |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
授课教师姓名 |
朱马古丽·吐尔得别克 |
知识点来源 |
学科:__物理_年级:___八年级_ 教材版本:_人教版_____________ |
二、教学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节内容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所以,这节课是非常重要的。“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这一章“声现象”的基础,学生只有先掌握好这节内容,才能够学号后面的内容。学好“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知识,是学好“声现象”的基础。 |
学生特征分析 |
初二学生由于刚刚进入物理学科的学习,会感到物理与自己的生活有很大距离。因此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课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就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收集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
教学目标 |
1.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培养学生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
教学重点 |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
教学难点 |
做好真空罩实验。 |
教学方法与策略 |
创设情景,通过让学生倾听、“制造”各种声音,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产生兴趣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接着围绕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设计几个学生活动。通过开展探究和讨论,让学生在产生声音的过程和较多的现象中归纳出结论。通过讨论生活中有趣的发声现象,比如动物的交流方式等,深化“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对于声音的传播,通过学生讨论生活事例、设计在固体和液体中传声的小实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教师通过真空罩实验演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知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灵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
教学媒体 |
多媒体课件 |
三、教学过程
请采用下述的表格式描述,尽量采用写实的方式描述教学过程的真实情景,尽量将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以及教学过程中某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现象和事件描述清楚。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查,以及设计意图 |
||||
导入新课(5分钟) |
老师利用课件播放声音。思考:这些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点?它们发出的声音又是怎样传到人耳的?从而引出课题。 |
欣赏,思考。 |
转移学生的注意力,播放声音可以吸引学生,激起学习的兴趣。 |
||||
新课教学(30分钟) |
一、声音的产生 利用准备的器材进行实验:小鼓或吉他、薄纸片或树叶、音叉、橡皮筋、梳子、刻度尺、纸屑或泡沫颗粒、水盆等,怎样让它们发出声音,并探究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方案1:让学生用橡皮筋做实验。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拉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1)能听到声音吗?此时橡皮筋处于什么状态?(2)当橡皮筋停止振动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吗? 方案2:让学生用刻度尺做一个简单的实验。使刻度尺三分之二伸出桌面,一手将其另三分之一紧压在桌边上,另一手拨动伸出端,观察尺子在发声时的现象,并用语言描述现象。 思考问题:(1)能听到声音吗?此时尺子处于什么状态?(2)当尺子停止振动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吗? 方案3:先将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放在不发声的鼓面上,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静止在鼓面上。然后敲击鼓面,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在鼓面上跳动;鼓面停止发声,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停止跳动。 方案4:将悬吊着的泡沫塑料或乒乓球接触不发声的音叉,球并不跳动;将音叉敲响,再使球接触音叉,球跳动。 通过实验对比,思考问题:橡皮筋、尺子、纸屑、泡沫塑料颗粒在什么情况下跳动,在什么情况下停止跳动? 归纳总结得到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物体就停止发声。 交流探究: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解释物体的发声原理吗? (1)用手摸着喉头发出声音,这时手有怎样的感觉?人是怎样发声的? (2)击打音叉,使发声音叉的尖端接触面颊,你有什么感觉?把发声音叉的尖端触及水面,仔细观察会发现水面有什么变化? (3)弹拨吉他的一根琴弦后,立即把你的手轻放在琴弦上,手有怎样的感觉?乐器是怎样发声的? |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然后汇报:自己小组做了哪几个实验,实验是怎样进行的,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得出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橡皮筋在振动时才发出声音。
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是:橡皮筋、尺子振动时,能发出声音;橡皮筋、尺子不振动时,不能发出声音。
操作并回答,当人说话或唱歌时,空气从肺部通过气管,被挤压的空气引起声带振动发声。
面颊有发麻的感觉,振动的音叉接触水面会激起水花,形成水波。
弦乐器是通过弦的振动发声的。
|
对于橡皮筋、尺子的振动,学生能直接看见,它们发出的声音学生能直接听见,在此处让学生自己实验,通过观察和体验有利于学生理解振动的概念,建立声音和振动之间的联系。
学生虽然没有直接看到鼓面、音叉的振动,但可以从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和球是否被弹起判断发声的鼓面、音叉是否在振动。
通过亲身体验,增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意识。 |
||||
二、声音的传播 思考:花样游泳运动员,当她们的耳朵在水中时还要靠音乐的节奏,才能使自己的动作和其他队员保持协调一致,声音是如何传到耳朵的?宇航员在太空中近在咫尺为什么还要靠无线电波而不直接交谈呢? 提示:声音是怎样从发声体传播到远处人的耳朵里的,是否需要什么媒介?有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可以听到声音吗?太空比地球表面缺少了什么? 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探究固体、液体、气体能否传声。 实验1:气体传声实验(演示) 我们可以听到身边同学的讲话,可以听到美妙动听的音乐,打雷时我们和雷电没有接触,但我们却能听到隆隆的雷声。说明此声音是由空气传播的。进一步猜想:如果连空气都没有呢?声音能不能传播呢? 把正在发声的电铃放在玻璃罩内,电铃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你听到的电铃声音会有什么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电铃声音又怎样变化?电铃和罩的底座之间为什么要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 现象一:抽出部分空气后,听到电铃的声音明显变小; 现象二:当空气全部抽出后,听不到电铃的声音; 现象三:当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听到电铃声逐渐变大。 结论: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音在空气中如何传播呢? 多媒体演示水波的运动。水滴使水面振动,发出声音,以水波的形式传播。 音叉振动时,附近空气随音叉振动,形成一系列疏密相间的形状向四周传播,这就是声波。 结论:声以波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叫作声波。 实验2:液体传声实验 将能发声的物体(如音乐卡、手机、闹铃等)放在密封的塑料袋中,塑料袋浸没在水里后,仍能听到发声体发出的声音,说明液体能够传声。 也可以在水槽里装水,然后在水里敲打石头,耳朵贴在容器壁上听。 结论: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实验3:固体传声实验 (1)两个学生合作,同学甲在长条桌的一端用铅笔在白纸上用力均匀地写字,同时同学乙在桌子的另一端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 (2)同学乙将耳朵离开桌面(注意调整耳朵与笔的距离,保证与上次实验时耳朵与笔的距离相同),同学甲在相同的条件下继续写字,与上次实验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 师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1)声音传播需要物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2)物理学中把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
学生思考。
学生观察、聆听。
学生观看,并试着说出。
学生进行实验。
两次听到的声音不同,一次是通过桌面传来的,一次是通过空气传的,这说明固体可以传声。
|
为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做好铺垫。
通过对比让学生了解玻璃罩里空气的多少影响声音的传播。
与水波类比,有利于学生理解声波概念。
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得出的结论,学生易于接受。 |
|||||
三、声速 发生雷电时,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田径比赛时,远处的人先看到发令枪的烟雾,后听到发令枪的声音。这些现象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 我们把声音在每秒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是否一样快?学生阅读一些介质中的声速表。熟悉声音在空气、水、钢铁中的传播速度。 小结:(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2)声速与介质的温度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1。 (3)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在液体中,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最慢。 |
学生阅读、思考并回答。
|
培养阅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
|||||
课堂小结(5分钟) |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或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老师恰当总结。 |
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老师同学交流,最后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 |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记忆。 |
||||
作业布置 |
同步练习册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
||||||
板书设计 |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发生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2.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3.声速:
(1)150C时,V声=340米/秒
(2)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
四、使用效果分析
本节课涉及的内容多,知识点比较简单,且很零碎,实验又大都与学生的实际联系紧密,因此在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中强调了学生对于学习中“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达成。 成功之处:一开始,就进行情景创设。通过让学生倾听各种声音,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产生兴趣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同时一些学生自己动手的简易实验、低成本实验也可以加以体现,从本质上说,这都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不足:1)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出现了问题。一直想的是既然是微课就要浓缩,但是这么一浓缩,感觉该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没讲。这只能说明我对微课还是不熟,今后我会努力的。 2)既然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我上课时候就应该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 3)没能正确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再得出结论。 新课标要求的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我在上课过程中,还是习惯于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上课。 |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