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详情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苏永明2024/9/14分类:教学设计

马岭初中(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课题

 

5 《秋天的怀念》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母亲的艺术形象,感悟作者的意图。

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读好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3.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4.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

5.感受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母亲的思念、忏悔和自责之情。

6.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坚强成长的品质。

重难点

重点

深入文本,圈画、朗读、品味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语句,领悟文中蕴含的深沉无私的母爱。

难点

仔细朗读体会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了解作者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回忆思考

巩固旧知

默写《次北固山下》《天净沙 秋思》

进入角色明确任务

 

  秋天是迷人的,天高云淡,大雁南归,枫叶似火,硕果累累,秋天的美别具一格,秋天的美实实在在,秋天的许多事物都会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也会让我们产生某种怀念的情绪。

著名作家史铁生就在秋天里产生了怀念之情,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课文《秋天的怀念》。

课题解读:由秋天的故事引发对母亲的怀念。——《秋天的怀念》

分层合作

讨论质疑

初读课文

思考:1.课文写到了几次秋天里看菊

2.为什么第一次没有去成?

3.那当时母亲的身体状况又是怎样的?

4.可母亲为什么没有发泄出来?

5.哪些地方说明母亲一切都是为了儿子?

6.在母亲的动作描写中,有哪一个词重复用了很多次?

7.这“好好儿活”究竟要告诉儿子什么呢?

 

 

互动展示

质疑升华

 1.  两次。

       第一次没有去成,第二次去了。不过是和妹妹去的。第一次母亲要推着他去,没去成。  

2.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3.母亲得了肝癌,已经是晚期

4.为了儿子着想

5.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地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6.母亲就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7. 正是她的要好好活,让我们懂得母爱不仅仅是爱和给予,还担起一份责任——就是教给儿子如何面对有缺憾的生命。正是她的要好好活照亮了儿子的后半生,让有缺憾的生命活得如此绚烂。

 

达标测评

分层训练

【扩句训练】

我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我________

 

知识归纳

总结梳理

 

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母亲的内心活动,而是通过细腻的动作、神态描写来使读者体会到母亲的心情。

 

作业布置

 

1. 熟记课后“读读写写”里的生字词和课文下的注释。

2. 配套练习册“新知预习”部分。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