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详情

语文古诗群文阅读

刘风风2022/12/18分类:教学设计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模板

课题

探寻诗眼与诗志的共性

授课教师

刘风风

年级及班级

六年级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

六年级教室

 

 

 

议题及分析

1.议题名称:探寻诗眼与诗志的共性

2.议题解读:

咏物诗和题画诗是运用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通过对物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如统编版教材中《竹石》借竹子扎根在岩石缝中表现竹子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运用“咬”和“定”二字,写出了竹子意志之坚定。巧妙的找到了诗人与竹子之间的共性——坚韧。在诗歌教学中应该善于找到诗眼,因为诗眼是志的意,而志是诗眼的核。因此,在学习诗歌时找到诗眼尤为重要。

 

 

 

 

 

 

 

 

选文篇目选文来源

文本解读

选文篇目

选文来源

《竹石》

统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

《石灰吟》

统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

《梅花》

统编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

1.这三首古诗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竹石》借写“竹子”来描写不愿与黑暗势力想妥协的斗争意志和高尚情操。《石灰吟》借写“石灰”来说明无论自己遭遇多大挫折,即使粉身碎骨,也要保持高尚的品格。《梅花》借写“梅花”来表明诗人不媚俗,坚守内心追求的志向和品格。

2.抓住诗眼“咬”“定”找到竹子与诗人精神品质的共性——坚韧,意在运用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表明自己的情志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诵读古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引导学生从古诗的诗眼(关键字词)中,体会诗人的意志和情操。(教学重点)

3.在诵读和讨论中体会古诗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课前欣赏,出示一副《竹石》的画作,谈一谈自己欣赏后的感想,(引导学生说出竹子的生长环境是十分恶劣的。)体现了竹子的什么精神品质?(引导学生说出“顽强”。)如何将事物的精神品质与人的精神品质通过某个关键点连接起来建立它们之间的共性呢?从而更好地表达情感呢?在古代诗人的笔下,却能将这种精神品质在寥寥几句的古诗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堂课,我们将走进一组古诗,一起学习诗人高尚的精神品质和情操。板书课题:探寻诗眼与诗志的共性

 

教学环节

(一)

画作导入

 

 

 

 

 

设计意图

 

 

 

以画作欣赏导入,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顺理成章的引入今天的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环节

(二)

自读诗句,

试说诗意

 

 

 

师生活动

1.出示3首古诗的自学提示和资料袋

1)自由朗读古诗。

2)结合写作背景,参考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3)带着理解再读诗歌,说一说,诗歌描写了哪些事物,完成下表:

古诗

 

描写事物

诗眼

事物的品质

表达方法

诗人的情志

《竹石》

 

 

 

 

 

 

《石灰吟》

 

 

 

 

 

《梅花》

 

 

 

 

 

 

 

 

 

抽生回答,师适时填入表格。

师小结:诗人是通过哪些诗眼(重点字词)表现所描写事物的呢?让我们继续品读吧!

 

 

 

 

 

 

 

 

设计意图

 

 

 

 

 

 

 

 

 

 

 

以学生自学为主,通过诵读古诗,初步了解诗意,再结合注释

走进所描写的事物,为下一步探寻其事物表象之下的精神品质奠定基础。

 

 

 

 

 

 

 

 

 

 

 

 

 

 

 

 

 

 

 

 

 

 

 

 

 

 

 

 

 

 

 

 

 

 

 

 


 

 

 

 

 

 

 

教学环节

(三)

找诗眼,学品质。

 

 

 

 

 

师生活动

1.共读《竹石》

1)这首诗中,通过那几句诗体现了竹子的生存环境的?让我们来读一读。

生读: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2)“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在这两句诗中“咬”和“立”两个动词运用的很好,请说一说好在哪里?

生回答:“咬”和“立”两个动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的表现了竹子的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

(3)诗人是如何来表现自己的高尚情操的?

生回答:生长在岩石缝中的竹子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

在破岩中。”诗人看见了竹子生存环境的恶劣和竹子的坚韧,想到自己的处境,也应该学习竹子的精神品质,才能“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师说:说的非常好,这位同学找到了诗人与竹子之间的共同点“坚韧”诗人将自己高尚的志向和情操,巧妙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竹子。借竹子言志,这种表达方法就叫做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设计意图

 

以《竹石》为例,重点引导学生找出古诗中的诗眼所在,领悟所描写事物的精神品质,巧妙找到两种品质之间的共性“坚韧”,感受诗人构思的巧妙,意在教给学生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这样,下一个环节的小组自主合作交流才能水到渠成。

 

 

 

教学环节

(四)

学法迁移,自主合作,学托物言志的妙用

 

 

 

师生活动

 

1.请同学们按照品德《竹石》的方法,品味其余两首古诗,先自主学习,再照样子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古诗

 

描写事物

诗眼

事物的品质

表达方法

诗人的情志

《竹石》

 

 

 

 

 

 

《石灰吟》

 

 

 

 

 

《梅花》

 

 

 

 

 

 

 

 

2.小组交流,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汇集结果,填入表中。

3.全班交流,以小组汇报交流的形式,师相机填入表格。

1:我从“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中的“锤”

“凿”读出了石灰开采的不易,以及“若等闲”写出了石灰对待外在压力的态度是从容自如,处之淡然。诗人运用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表明自己不惧怕世事的黑暗,哪怕粉骨碎身,也要留清白在人世间的高尚情操。

师:是啊,一个“锤”“凿”“烧”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借石灰清白的形象,表达自己对严酷考验也要像石灰那样从容自如,处之淡然,留清白在人间的高尚情操。

2:我从“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这句诗中的“数”“独”2个字看出了梅花身居简陋,孤芳自开的形态。从“为有暗香来。”读出了,梅花的态度是坚持自我的信念,诗人运用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表明了自己虽处恶劣环境,依旧屹立,坚持自我的信念。

师:对啊,从一个“数”“独”塑造了一个虽身居简陋,孤芳自开的梅花形象,借梅花的精神来表明自己也要像梅花一样身处恶劣环境依然坚持自我的信念,表达自己的高尚情志。

 

 

 

 

 

 

 

 

 

 

 

 

 

 

 

设计意图

 

   

 

 

 

 

 

以一篇带多篇,学法迁移,举一反三,用表格的形式给出学习任务,先自主学习,再小组交流合作,最后全班汇报展示,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利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集众人的智慧,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教学环节

(五)

总结

 

 

 

 

 

师生活动

  

 

 

 

 

 

    师总结:诗眼将所描写事物与诗志巧妙地联系起来,运用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将二者之间的共性串联起来。如“竹子的坚韧,石灰的清白,梅花的孤傲。”将事物的品质与人的品质完美的契合,让人惊叹,这就是古诗的艺术之美。

 

 

 

 

 

设计意图

 

 

 

 

 

 

   师结合板书设计,联系本课议题,进行梳理小结,再现诗眼与诗志的共性,让学生产生共鸣。

 

 

 

 

 

 

 

 

 

 

 

 

 

 

 

 

 

 

 

 

 

教学环节

(六)

 

推荐典型古诗进行赏析

 

 

 

 

 

 

师生活动

 

 

 

 

 

   师:同学们,老师给你们推荐的2首古诗《墨梅》《春夜喜雨》,也是运用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将诗眼与诗志巧妙地结合表达高尚情志的典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自由赏析。

 

 

 

 

 

 

 

 

 

 

 

 

 

 

 

 

 

 

 

设计意图

 

 

 

 

 

   生在课后进行赏析,通过诗眼寻找与诗志之间的联系,探寻共性,领略诗人表情达意的艺术风采,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探索和热爱。

 

 

 

 

 

 

 

 

 

 

 

 

 

 

 

 

 

 

 

 

 

 

 


 

 

 

 

 

 

 

板书设计

 

探寻诗眼与诗志的共性

 

古诗

 

描写事物

诗眼

事物的品质

表达方法

诗人的情志

《竹石》

 

竹子

“咬”“立”

坚韧

托物言志

刚正不阿

《石灰吟》

石灰

“锤”“凿”“烧”

清白

托物言志

从容自如不屈服

《梅花》

 

梅花

“数”“独”

孤傲

坚守自我

托物言志

不媚俗

坚守自我

 

 

 

 

 

 

教学反思

1.由于六年级对这几首古诗词都较陌生,要想走进诗人内心感情,必须了解其写作背景,因此我在提供阅读材料时,将写作背景和译文都一一呈现给了学生,这样为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意,感悟情志大大降低了难度,从而为进一步探索古诗诗眼与诗志的共性,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2.在本课教学设计时,紧扣议题——“探寻诗眼与诗志的共性”,以寻找诗眼为基础,找到诗眼与事物、诗人情志方面的共性以及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三个方面有机结合,感悟诗人的高尚情操。

3.整堂课由浅入深,先以单篇教学习方法,再以一篇带多篇进行学法迁移,举一反三,突破了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感受到了古代诗人写诗志的技巧,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探索和热爱。

注:《教学设计模版填写须知》

1. 括号内的提示文字请在填表时自行删除;

2. 如需插入图片,请尽量压缩图片大小;

3. 阅读材料请自行附在表格后;

4. 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地对模版格式进行调整;

5. 作品命名:电子文件命名格式为“地区—学校—教师姓名”(例如:甘肃兰州—某某中学—张三);

6. 文本格式:教学设计正文用小四号字体,行距为 1.5 倍。一级标题用“ 一、二、三、……”二级标题用“ (一)(二)(三)……”三级标题用“1.2.3.……”四级标题用“(1)(2)(3)……”

阅读材料一:

    竹石

    清代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创作背景:

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作者73岁4月作《竹石图》,就是他这种傲岸和刚直人格的写照。在他为官期间,做了不少益民利众的好事,深得人民爱戴,但他在荒年为百姓请求赈济,却得罪了知府和地方豪绅。他刚正不阿,心系民众和“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性格,耻于折腰,便藐视权贵,解绶挂印,毅然辞官而归,回扬州卖画为生。

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还会依然坚韧挺拔。

阅读材料二:

石灰吟

明代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创作背景:

相传有一天,于谦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吟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于谦深有感触,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篇。据说此时的于谦才十二岁,他写下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日后的人生追求。

译文: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阅读材料三:

       梅花

        宋代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创作背景:

   王安石变法,虽有一定的进步之处,但也遭到很多非议与反对,顽固派对王安石变法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止过。王安石也很苦闷,甚至曾经消沉,当他看到梅花时,也看到了坚持下去的勇气。梅花,身处墙角,并不显眼,却在寒冬腊月傲然开放,并散发香味,实在与众不同。于是,创作了《梅花》。

译文:

墙角有几枝梅花,正冒着严寒独自盛开。远远的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因为有梅花的幽香传来。

 

阅读材料四:

墨梅

元代  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阅读材料五:

春夜喜雨

唐代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