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详情

岩石与土壤

周菲2023/6/12分类: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单元第1课作为起始课,主要从了解岩石和土壤背后故事的视角,拉开本单元学习的序幕。2-7课,带领学生们探究岩石和土壤的组成、类别及特征等知识,构建起相关科学概念,培养相应科学探究能力。其中这一部分的设计又分为三个层次:2-4课是围绕认识岩石展开的;第5课作为过渡课,将岩石和土壤建立关联,指导学生初步认识到土壤是岩石风化而成的;67两课指向土壤来展开学习。第8课作为单元最后一课,是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回顾与梳理,认识到岩石、矿物和土壤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对岩石、矿物和土壤的认识获得整体提升。

一.学情分析

通过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岩石和土壤相关的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加上第八课对岩石和土壤成分以及之间关系进行简单地回顾后,学生对本单元整体知识间的关联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由于学习周期较长,部分学生对于前期所学的观察和描述岩石和矿物特征的知识或多或少有所遗忘,以及不同学生掌握程度的不同,掌握得不好的学生对于岩石、土壤和矿物的知识还产生了一些混淆。

二.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对单元知识的梳理,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以及土壤的主要成分,知道能利用观察、实验、比较等多种方法,描述岩石、矿物和土壤的特征。

科学思维:能运用分析与推理的方法,基于证据鉴别出不同的岩石;用比较、分类等方法,对单元内容进行梳理。

探究实践:梳理岩石和土壤的知识,并用思维导图进行整理与交流。

态度责任:通过对岩石和矿物的鉴别,进一步激发学生收集研究岩石和矿物的兴趣;在跨组研究和组内分享中,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能积极参与交流、讨论和分享。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梳理本单元岩石与土壤的知识。

难点:梳理单元知识结构并迁移运用所学知识。

四.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

学生:1.每组提供一张A3纸(印有部分思维导图的内容)、黑笔、便利贴、岩石矿物标本盒(其中缺少两块岩石或矿物)、两块岩石或矿物、岩石矿物特征卡;2.每人一张思维导图、科学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

1、直接导入(1分钟)

讲述: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两种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岩石与土壤,知道了他们的组成、类别、特征等,本节课我们一起进行单元整理,梳理本单元的知识。揭示课题:《岩石与土壤》单元整理(板书)。

2、梳理知识(30分钟)

1.提问:地球表面被坚硬的岩石包裹着,岩石在外力的作用下变成土壤。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关于岩石和土壤的知识?

2.师生交流,一起完成思维导图第一层分支的内容。

3.讲述:接下来,我们就将从岩石的组成、特征、土壤的主要成分、分类等方面对岩石和土壤分别进行梳理。我们的活动分三步进行,首先进行跨组研学,再组内分享,最后全班交流。

4.跨组研究学。

1)讲述:同学们请挑选自己打算梳理的组别,挑选“岩石组”的同学到岩石1-4组一起进行梳理,挑选“土壤组”的同学到土壤1-4组一起进行梳理,请同学们开始挑选,并到相应的小组。

2)学生根据学习指南补充完成思维导图,教师巡回指导、点拨。

 

5.组内分享。

1)讲述:请同学们回到原小组,准备分享啦!

2)学生回到原小组。

3)讲述:请组内成员轮流发言,梳理岩石的同学先向其他同学介绍你们的成果,大家都赞同的,直接把便利贴粘贴到小组思维导图中,不赞同的进行修正。接着梳理土壤组的同学介绍成果,最后形成小组总的思维导图。

4)学生轮流介绍,完善思维导图,教师巡视、指导。

6.全班交流。

1)小组展示:其余组对展示小组的思维导图提出疑问、建议。

2)教师补充:教师对于需要补充完善的部分进行简要讲解,对于未涉及的部分进行提问引导。

3)优化思维导图:学生结合讨论对小组思维导图进行完善。

7.完成科学作业本单元练习部分。

讲述:请同学们试着分析下第89两题选择题。

4)小明想知道不同岩石的硬度。他将三块岩石分别在非常坚硬的钢板上摩擦1分钟,下图是岩石摩擦前后的样子。这三种岩石中,最软的是(      )


摩擦前



摩擦后



6)小明将少量新鲜的土壤放在干燥的试管中加热,一会儿后发现试管内壁有水珠,这说明(      )

    A.土壤里有水

B.土壤里有空气

C.土壤里有腐殖质

四、板书设计

9.《岩石与土壤》单元整理


                                           (展示各小组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