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详情
《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对比阅读教学设计 ——感志士出世之慨,悟隐士超脱之情
黄芳2024/8/16分类:教学设计
《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对比阅读教学设计
——感志士出世之慨,悟隐士超脱之情
一、教材分析
《短歌行》与《归园田居(其一)》两首诗歌均为魏晋时代的作品,一是古乐府为题的四言诗,质朴刚健,运用比兴手法,化用典故或引前人诗句表达心志;一是五言为主的田园诗,平淡舒缓善用白描,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幅乡村日常生活的图景。两首作品表现的人生境遇和人生状态不一样,《短歌行》表达曹操“天下归心”的愿望,是渴望建功立业中的忧思;《归园田居(其一)》呈现的是陶渊明“复得返自然”的淡泊,抒写的是厌倦官场生活最终辞官归隐躬耕田亩的自由、喜悦之情。
两首作品放在一起比较,学生比较容易找到二者不同的情感和人生状态。但往往容易认为曹操是积极的入世者,而陶渊明则是消极的避世者,并未真正理解二者其实都是有志之人的一种人生选择而已。根据两人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这种共同之处:均为有志之人,只不过是在不同的人生境遇和人生状态下,选择不一样完善自我的途径罢了。
二、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借助知人论世、寻找诗眼、吟咏诗韵等方法,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深入理解作品内涵,并赏析其表达技巧。
思维发展与提升:探究不同的生命状态,体察诗人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理解两位诗人不一样的人生状态与精神境界,并对他们的入世与出世思想作出评价。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吟诵,感受诗歌语言的张力;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的人生选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懂并理解两首诗歌不同的主旨与情感。
难点:比较鉴赏,感知中国古代不同文人的生命选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实施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曹操和陶渊明,一个是结束一方战乱,为新朝代建立奠定基业的政治家;一个是厌弃官场生活,向往田园风光的隐逸之士。他们二人在自己的诗作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便有了他们自己鲜明的烙印。今天,让我们走进他们的作品,细心体味蕴含在其中的情感,体会作品的表达技巧。并畅想为何他们的思想大相径庭,如果他们碰面会发出何种感想呢?
二、初读解意,明确体裁
活动1:请同学们结合文下注释自由诵读诗歌,梳通诗歌大意。
活动2:请同学们齐读诗歌,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情感。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p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kǎi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jīn,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yín至今。 呦呦yōu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jiā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duō?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qiān,枉wǎng用相存。 契qì阔谈讌yàn,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zā,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bǔ,天下归心。
|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jī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zhuō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mǔ,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yìn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ài远人村,依依墟xū里烟。 狗吠fèi深巷xiàng中,鸡鸣桑树颠diān。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fán笼里,复得返自然。
|
活动3:就体裁而言,《短歌行》与《归园田居(其一)》都具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
都是古体诗。格律自由,不要求对仗、平仄,押韵较自由,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载zài体有歌、行、吟三种。
师:“诗言志,歌咏怀。”曹操和陶渊明通过诗歌到底想抒发什么情感呢?我们知道要想体悟诗歌情感,有一种很重要的鉴赏方法,叫作——
生:知人论世。
师:那么,就让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两首诗的诗人和写作背景。
三、知人论世,揣摩诗情
1.《短歌行》
(1)作者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沛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b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其为魏武帝。
他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民生疾苦和社会现实,文风慷慨悲凉、雄健深沉,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
知识拓展:建安风骨
建安指汉献帝的年号。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代表诗人: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càn、徐干、阮ruǎn瑀yǔ、应玚yáng、刘桢);蔡琰yǎn(蔡文姬)。
(2)写作背景
曹操巩固了北方割据势力后,在建安十三年回到邺都,立刻着手改革官制,自任丞相,将军政大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而此时,孙权统一了江南,建立东吴政权,刘备在荆州积蓄扩展力量,伺机活动。曹操深感今后的对手更强更难对付,必须广招贤才,迅速扩大自己的力量,方有取胜的把握。南征的战事迫在眉睫,曹操的这层忧虑也日益加深。终于在一次宴会上,他使用“短歌”的形式将自己的思虑公布于众。
(3)活动探究:《短歌行》的诗眼是什么?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呢?
诗眼:忧。
情感:
① 一忧人生苦短。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将人生比作“朝露”,一会儿就干了,极言人生的短促,感叹时光易逝。
② 二忧贤才难得。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诗人借用《诗经·郑风·子衿》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句来抒发自己对贤士的思念之情,提醒人才主动投靠自己。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人借用《诗经·小雅·鹿鸣》中天子宴请宾客的句子表明自己将人才视若珍宝,钟鼓乐之,琴瑟友之,礼贤下士的求贤态度。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诗人借用《管子•形解》中的句子表明自己就像谦虚的山一样不满足于高,像博大的海一样不满足于深,希望自己拥有的人才越多越好。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诗人将贤才比作碧空中的皓月,什么时候才能摘取呢,表现了诗人求贤不得的心情。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当时天下大乱、豪杰并起,割据一方的雄主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都在想尽办法招揽人才,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贤才择主而事”。诗人将贤才比作“乌鹊”,写出他们徘徊犹豫不知投靠谁的心态,抒发自己担忧人才投靠他人愁情。
③ 三忧功业未就。
诗人以周公自比,表达自己海纳百川的胸怀,对天下人才的渴望。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借用鲁周公热切殷勤接待贤才的故事表明自己招纳贤才的热诚,充满自信地向人才表明自己是当今明主,表达出立志平定河山的雄心。
(4)这首诗歌塑造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呢?
塑造了一位具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而又求贤若渴的志士形象。
小结:诗人表面是忧人生长度,深层却是想增加生命的厚度。在看似消极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底下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老骥长嘶,是对人才真诚热切的呼唤,是统一天下的积极精神。诗歌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了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感情和统一天下的壮志雄心。
我们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全诗,大家齐读一下:
招贤才咏慷慨悲凉成千古绝调,诉宏愿展文才武韬乃一代英豪。
四、艺术赏析,探究手法
总结诗歌的艺术特点,分析曹操是如何表达心中感慨的?
(1)合理用典。
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引用《诗经》诗句,借女子对情人的深情相思表达诗人对贤才的思慕。
②“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引用《诗经》诗句,表达诗人期待贤者的热诚。
③“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化用《史记》中周公事,诗人以周公自比,表达求贤建业的雄心。
(2)妙用比喻。
①“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将贤者喻为高空的明月,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让人生“忧”。
②“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中借乌鹊难以择枝的情景喻贤才无所依托。
③用“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喻贤才越多越好。
(3)巧用欲扬先抑。
诗作以消极地感叹时光易逝,忧自己功业未建开头,最后折转,抒发其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抑扬低昂,反复咏叹,大大加强了抒情的效果。
第二课时
齐读两首诗,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一、知人论世,揣摩诗情
(1)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年—427年),又名潜qián ,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80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
(2)写作背景
陶渊明所生活的东晋时代,士族门阀制度达到了顶峰,“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官场的腐朽,仕途的黑暗,文人士大夫浮华奔竞,廉耻扫地。处于这个时代的陶渊明对现实感到绝望,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才不过八十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陶渊明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乡居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本诗就是其中之一。
(3)活动探究:《归园田居(其一)》的诗眼是什么?
诗眼:归。
二、 联系文本,评价作者
这首诗歌塑造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呢?
《归园田居(其一)》塑造了一位厌恶官场,渴求自由;顺应天性,坚守本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向往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的隐士形象。
三、揣摩诗情
《归园田居(其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呢?
情感:诗歌主要描写了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自由、渴求摆脱官场束缚、向往回归自然的急迫心境以及对宁静淡泊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四、艺术赏析,探究手法
总结这诗歌的艺术特点,分析陶渊明是如何表达归隐之志的?
(1)比喻。
“尘网”“樊笼”比喻使人受拘束的尘世,比喻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官场生活。 “羁鸟”“池鱼”比喻误入官场的人,是诗人自比。这两组比喻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的厌恶,渴望摆脱官场束缚,回归田园,获得自由的迫切心情。
(2)白描。
“方宅……余闲”,这些句子语言简洁质朴,不加雕饰烘托,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把诗人田园生活的简朴展现出来,是白描手法。
(3)善于写景,情景交融。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是近景,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属远景,景物远近结合,错落有致。狗吠、鸡鸣为这安静淳朴的乡村生活增添了生动的声音,以动写静,构成了一幅淳朴恬静而又充满情趣的村居图。在这恬静幽美、清新和谐的景物描写中寄寓了诗人的美好情操和快慰心情。
知识拓展: 白描
白描指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表现手法。
特点:1.不写背景,只突出主体。
2.不求细致,只求传神。
3.不尚华丽,务求朴实。
例句:
l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用最精练、最节省的文字粗线条地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准确地把握人物最主要的性格特征,不加渲染、铺陈,而用最传神之笔加以点化。)
l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五、思维碰撞,拓展延伸
入世与出世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两大选择,曹操《短歌行》体现的是积极入世,决心建立一番事业;而陶渊明《归园田居》体现的是厌倦官场,决心归隐田园。你如何看待他们的选择?你又会如何选择?
明确:
《短歌行》与《归园田居(其一)》表达了不同的情感,向我们塑造了两个不同的诗人形象:
一个努力做官,通过做官实现自己人生价值;一个不愿同流合污,追求内心的自由,达到心灵的满足。他们的人生一个呈喇叭状,一个是漏斗状。曹操的人生如喇叭向外拓展生命的宽度,而陶渊明的人生如漏斗,走向封闭。
与其说这是两种人生选择,不如说两种人生态度,两种人生追求。而这两种追求其实受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影响。儒家主张齐家治国平天下,要积极入仕。道家主张清静无为、心灵自由。很明显,曹操在面临失败、面临理想没有实现的情况下,依然用儒家思想指导自己,积极进取,建功立业。而陶渊明,在刚开始的儒家思想入仕走不通的情况下,他选择了道家的“心灵自由”。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说曹操的选择是积极的,陶渊明的选择是消极避世的,两者没有对错之分,只是人生选择不同,人生的追求不同。
我们要学习曹操珍惜时光,珍惜当下,积极进取,努力实现自己价值;也要学习陶渊明不慕名利,清静无为,回归本真,回归自然。在追求自身价值之时,当遇到困难坎坷无法解脱时,可以用道家的无为让自己得到暂时的解脱,能够乐观、旷达去面对人生中的逆境,从而使自已更加努力地前进。
六、课堂小结,明确选择
生逢盛世,我们何其幸哉,希望每一个同学可以脚踏实地,勇敢追梦,立德立人,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华章;也希望你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不要忘记仰望星空,植一朵菊在心中,让疲惫的灵魂歇一歇。就像海德格尔所说:“人类的本质就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