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详情
《刷子李》作者表现手法教学设计比较
姬风梅2024/8/24分类:教学设计
《刷子李》作者表现手法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人教版小学语文《刷子李》一课是一篇非常典型的“例文”。因此,这一课学生学习的目标应当是了解刷子李高超的粉刷技术,同时了解作者的表现手法。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具体实践,先后两次设计《刷子李》这一课,课堂教学取得不同的效果。对于作者的表现手法我确定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开篇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二是采取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学习作者的表现手法。
第一次设计
教学第二部分,体会刷子李的“奇”与作者写法的高妙。
1、了解传说中刷子李的“奇”。
2、跟老师看看。从课文第3-6自然段中找出与传说中相对应的句子,交流三个重点句。略....
3、师:学到这儿,我有一个疑惑的地方。我们写文章都说重复的内容不要写,为什么作者在第3-6自然段中写了刷子李的“奇”,在开头第1自然段也写了,第1自然段可以不要吗?为什么?调动学生的阅读期待....
4、学习第7自然段至最后。
5、师:学到这儿,我又有问题了,故事讲刷子李的“奇”,到第6自然段不是就讲明白了吗?为什么还要写“发现白点”这一段呢?同学们觉得加上这一部分好不好?好在哪里?学生:一波三折...
教学第三部分,学习写法。
1、总结写法。开篇提出“奇”。引起读者期待,是一波三折的写作手法。
2、请同学们从以下两个内容中选择一个,列个小提纲。使故事情节有一波三折的效果。
①第一次学--------
②-----次考试给我的教学。
课堂效果:课堂写话难度太高,学生对一波三折的写法体会不深,小练笔无从下手。导致课堂环节不够流畅。学生没有真正领会作者叙述故事一波三折的技巧,以及它的表达效果。
第二次设计
综合以上思考,我对《刷子李》教学设计作了修改,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改动较大:
教学第二部分,体会刷子李的“奇”与作者写法的高妙。
1、师。通过预习,同学们知道传说中的刷子李“奇”在哪儿吗?板书:奇。
2、这是传说中的刷子李。这样的传说有人信、有人不信,信与不信都让我们去看看,毕竟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作者一开头就掉起了我们的胃口。引起同学们阅读的期待。
3、学习3-6自然段。体会刷子李的“奇”。
4、故事讲到这儿,已经可以结束了。可是文章还有很大一部分,写了什么呢?可不可以删掉呢?学习课文7-11自然段。
5、小结。同学们,如果课文在第6自然段结束了,我们只看到了一个技艺高超的刷子李。可是,加上后面这一部分内容,故事就高潮迭起了。学生:一口同声。板书:一波三折。
教学第三部分,总结运用。
1、小结。同学们,作家借用了一波三折的写作手法使文章变得生动,吸引读者。在平时的作文联系中,我们也可以学习作家的写作手法。让我们的写作变得更加生动。
2、拓展阅读。作家冯骥才的《俗世奇人》这本书的很多地方也运用了一波三折的写作手法。我们一起读一读《苏七块》。
①苏七块是什么意思?这个人给同学们留下了什么印象?
②同学们觉得故事的哪个情节让你有出乎意料的感觉?
课堂效果:在第二次设计中,我把对“引起读者的阅读期待”这个表达方法的学习一语带过,把学习作者“一波三折”这个表达方法的学习作为重点加以引导,巩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这样再修改,不但课堂流畅了,课堂的节奏感更强了,更重要的事达到了去芜存菁、删繁就简的目的,保留了文本中最重要的表达方法,删除或减少了对次要内容的学习。学生的目标更加明确了,学习任务减轻了,学习效果自然也就更好了。执教的结果也证明了这样的思路是正确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学习效果也很明显。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人教版小学语文《刷子李》一课是一篇非常典型的“例文”。因此,这一课学生学习的目标应当是了解刷子李高超的粉刷技术,同时了解作者的表现手法。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具体实践,先后两次设计《刷子李》这一课,课堂教学取得不同的效果。对于作者的表现手法我确定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开篇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二是采取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学习作者的表现手法。
第一次设计
教学第二部分,体会刷子李的“奇”与作者写法的高妙。
1、了解传说中刷子李的“奇”。
2、跟老师看看。从课文第3-6自然段中找出与传说中相对应的句子,交流三个重点句。略....
3、师:学到这儿,我有一个疑惑的地方。我们写文章都说重复的内容不要写,为什么作者在第3-6自然段中写了刷子李的“奇”,在开头第1自然段也写了,第1自然段可以不要吗?为什么?调动学生的阅读期待....
4、学习第7自然段至最后。
5、师:学到这儿,我又有问题了,故事讲刷子李的“奇”,到第6自然段不是就讲明白了吗?为什么还要写“发现白点”这一段呢?同学们觉得加上这一部分好不好?好在哪里?学生:一波三折...
教学第三部分,学习写法。
1、总结写法。开篇提出“奇”。引起读者期待,是一波三折的写作手法。
2、请同学们从以下两个内容中选择一个,列个小提纲。使故事情节有一波三折的效果。
①第一次学--------
②-----次考试给我的教学。
课堂效果:课堂写话难度太高,学生对一波三折的写法体会不深,小练笔无从下手。导致课堂环节不够流畅。学生没有真正领会作者叙述故事一波三折的技巧,以及它的表达效果。
第二次设计
综合以上思考,我对《刷子李》教学设计作了修改,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改动较大:
教学第二部分,体会刷子李的“奇”与作者写法的高妙。
1、师。通过预习,同学们知道传说中的刷子李“奇”在哪儿吗?板书:奇。
2、这是传说中的刷子李。这样的传说有人信、有人不信,信与不信都让我们去看看,毕竟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作者一开头就掉起了我们的胃口。引起同学们阅读的期待。
3、学习3-6自然段。体会刷子李的“奇”。
4、故事讲到这儿,已经可以结束了。可是文章还有很大一部分,写了什么呢?可不可以删掉呢?学习课文7-11自然段。
5、小结。同学们,如果课文在第6自然段结束了,我们只看到了一个技艺高超的刷子李。可是,加上后面这一部分内容,故事就高潮迭起了。学生:一口同声。板书:一波三折。
教学第三部分,总结运用。
1、小结。同学们,作家借用了一波三折的写作手法使文章变得生动,吸引读者。在平时的作文联系中,我们也可以学习作家的写作手法。让我们的写作变得更加生动。
2、拓展阅读。作家冯骥才的《俗世奇人》这本书的很多地方也运用了一波三折的写作手法。我们一起读一读《苏七块》。
①苏七块是什么意思?这个人给同学们留下了什么印象?
②同学们觉得故事的哪个情节让你有出乎意料的感觉?
课堂效果:在第二次设计中,我把对“引起读者的阅读期待”这个表达方法的学习一语带过,把学习作者“一波三折”这个表达方法的学习作为重点加以引导,巩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这样再修改,不但课堂流畅了,课堂的节奏感更强了,更重要的事达到了去芜存菁、删繁就简的目的,保留了文本中最重要的表达方法,删除或减少了对次要内容的学习。学生的目标更加明确了,学习任务减轻了,学习效果自然也就更好了。执教的结果也证明了这样的思路是正确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学习效果也很明显。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