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详情

明朝的对外关系

李劲2023/6/7分类:教学设计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博白县沙河镇初级中学   李劲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是本册书的重要章节。

明初封建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以及宋元以来科学技术的 发达,为明朝发展对外关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郑和率领船队远渡重洋,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与海洋搏斗,变现出中国人民大无畏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郑和七下西洋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了解以及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从整个明朝历史来看,立国之初确立和平友好、海禁与朝贡贸易的外交基调,在中后期不断受到外来势力的冲击,倭寇对中国沿海地区的武装抢劫就是典型表现。戚继光临危受命,率军英勇作战,平息倭寇,取得了反对外来侵略的胜利,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 

本课内容比较丰富,我对教材进行整理,把它们分成三部分:一、海之昌——国力强盛,海上壮举---郑和下西洋;二、海之战——忽视海权,倭寇来犯---戚继光抗倭;三、海之殇——殖民侵略,丧失领土--葡萄牙侵占澳门;并且明确指出明朝的对外关系中不仅包括和平交往,还表现为暴力冲突,使学生在对立中把握教材内容。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比较容易接受感性材料,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借助历史地图和相关史事等感性材料来学习历史。与此同时,注意指导学生将优秀人物的品质内化为自己的素养,这样做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教学实践证明:告诉学生的,学生容易忘记,给学生看的,学生容易记住,让学生参与的,学生会理解并有效记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史实;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

义与戚继光抗倭的反侵略斗争性质;知道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感受郑和下西,所体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与勇气

【教学重难点】

重点: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难点: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郑和下西洋发生在什么时期?什么力量使得他完成了这不可思议的航行?这次远航带来了什么影响?

 

 

 

二、把课文知识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讲授新课

(一)、海之昌——国力强盛,海上壮举---郑和下西洋

(二)、海之战——忽视海权,倭寇来犯---戚继光抗倭

(三)、海之殇——殖民侵略,丧失领土--葡萄牙侵占澳门

三、讲授新课

(一)海之昌——国力强盛,海上壮举---郑和下西洋

多媒体展示自学指导一:郑和下西洋

1)请同学们根据下列问题,朗读“郑和下西洋”这一目录内容, 并回答下列问题。

1.郑和下西洋的背景?

2.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3.郑和下西洋的概况?(时间、 次数、规模、人数、到达范围等)

4.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5.郑和下西洋的成功原因?

2)检验自学指导一的学习情况,分别叫学生回答自学指导一的问题。

1.多媒体展示郑和的图片,教师介绍郑和。

2.郑和下西洋的背景

答案提示:明朝经济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3.教师展示《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引导学生读图了解西洋的地理位置,郑和下西洋的“西洋”,指的是今天的什么地方?

4.多媒体展示以下两则材料:材料一: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

材料二:西洋诸国,对明朝出品之陶瓷、丝绸等,都极喜爱……在返程中,郑和官船亦购买或交换一些中国所缺之香料,染料,宝石,象皮,珍奇异兽等等。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学生依据材料回答郑和下西洋目。

答案提示:①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②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5.多媒体出示郑和下西洋概况的表格(时间、 次数、规模、人数、到达范围),让学生完成表格的内容。

答案提示时间:1405-1433年次数:先后7次;③规模:60-200艘不等,装备齐全,分工细致,当时世界最大、最先进的海船;人数:每次出海2.7~2.8万人;到达范围:亚洲、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6.多媒体展15-16世纪中西方主要航海活动比较表,通过对比归纳,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有哪些?根据这个表格和教材,说说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有哪些?

答案提示:特点: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范围广;意义: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

7.多媒体展示明代罗盘图片、船的图片及以下材料: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建文帝时期:“家给人足,外门不阖”。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

学生依据材料和图片,想一想郑和下西洋为什么取得成功(原因)?(教师

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同桌之间进行导论,教师进行概括。)

答案提示:①经济基础:明朝经济繁荣,国力雄厚。(根本原因)。②科技保障:造船技术的发达,指南针的运用,地理知识的丰富。③政府支持:统治者的支持。④个人能力:郑和个人能力出众。

8.多媒体展示海上的图片,让学生放飞想象,想想郑和航海途中会遇到哪些困难?

答案提示:巨大的风浪,恶劣的海上天气;缺少淡水、食物等海上物资;在海上可能遇到来自敌对力量的攻击(海盗等)。

9.郑和身上哪些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答案提示:百折不挠、吃苦耐劳、勇于开拓、自强不息、不畏艰辛的探索精神。

(二)、海之战——忽视海权,倭寇来犯---戚继光抗倭

多媒体展示自学指导二:戚继光抗倭

1)请同学们根据下列问题,朗读“戚继光抗倭”这一目录内容, 并回答下列问题。

1.倭寇是怎样形成的?

2.明朝倭寇猖獗主要在什么时期?倭寇猖獗的原因是什么?给当时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危害?这一社会现象在当时被称为什么?

3.“戚家军”是怎么形成的?

4.戚继光抗倭的经过、评价?

2)检验自学指导二的学习情况,分别叫学生回答自学指导二的问题,学

生回答后教师进行分析。

1.倭寇形成的: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浪人和商人结成武装集团,到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从事走私贸易和抢劫,被称为“倭寇”。

2.明朝倭寇猖獗的主要时期:明朝中期;倭寇猖獗的原因:由于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加上沿海一些海盗、奸商和倭寇相互勾结;危害: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这一现象被称为:“倭患”。

3.“戚家军”的形成: 戚继光为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彻底打败倭寇,大力整顿军队,从义乌等地招募农民和矿工,经过严格训练,组建了一支3000多人的新军。新军纪律严明,战斗力强,被人们誉为“戚家军”。

4.戚继光抗倭的经过:①大力整顿军队,招募农民和矿工,进行严格训练。②1561年,南下浙江抗倭,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③与其他抗倭将领消灭福建、广东地区的倭寇,基本解除东南沿海的倭患。

5.多媒体展示如下材料: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

“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要求学生阅读材料,想想这些诗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和抱负?如何评价戚继光抗倭事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加以讲评。)

答案提示:优秀品质:不追求个人功名、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爱国情深;评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6.多媒体展示如下四则材料:材料一:大肆毁掠,……杀人无算。城边流血数十里,河内积满千船。

                                                 ——《倭变事略》

材料二:戚继光组建了戚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在台州九捷中,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荡平浙江的倭寇……在福建、广东,与当地明军并肩作战,剿灭那里的倭寇。

材料三:在台州九捷中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荡平了浙江的倭寇……在福建、广东,与当地明军并肩作战,剿灭那里的倭 ——鲁教版《中国历史

材料四:戚继光个人军事著作

要求学生依据材料思考戚继光能取得抗倭胜利的原因有哪些?(教师引导学

生分析材料,同桌之间进行导论,教师进行概括。)

答案提示:(1)正义的反侵略斗争。(2)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3)当地军民支持(4)戚继光个人军事才能。

(三)、海之殇——殖民侵略,丧失领土--葡萄牙侵占澳门

1.多媒体直接展示:葡萄牙侵占澳门的背景、时间、结果

答案提示:①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城市,进行侵略活动。②1553年。③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2. 多媒体展示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图片。要求

学生记住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澳门与祖国分离446年。

3. 知识扩展:多媒体展示如下两则材料

材料一: 1405-1433年,郑和前后七下西洋,带去中国的大黄、生姜、肉桂等药材;并从亚非各国带回乳香、龙涎香等特有的珍贵药材。郑和出使西洋时,从苏门答腊等岛带回苏泥、勃青、胭脂石等色种,对明代的瓷器制造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郑和长达28年的航海活动中,还曾到达印度等地,他们带去了中国的丝绸、布缎、棉布等产品,并从印度购回各种布类,各色手巾被面等物品。

材料二: 戚继光为践行“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灭倭志向,身先士卒,与士兵同甘共苦,严格要求士兵不准扰害百姓,做到兵民相体。戚继光奉命抗倭后,立即改革军制,不用卫所制的世兵,招募流亡农民和矿工,精选10000人组建新部队。他创造了独树一帜的“鸳鸯阵”,发挥集体互助、长短兵器结合的机动、灵活、严密的作战力量,有效地打击敌人。

提出问题:上述两则材料体现了明朝对外交往的哪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演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提示:和平交往与暴力冲突;根本原因是明朝国力由盛转衰。

4. 【史事会说话——谈启示】:

问题探究:明朝的对外关系中不仅仅包括和平交往,还表现为暴力冲突,如: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明朝的对外交往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答案提示:发展经济,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奉行对外开放、友好往来的政策;面对外来侵略,积极反抗,捍卫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捍卫中华民族的正义利益。

(四)课堂小结

 

(四)巩固练习

1.(2016·河南模拟)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中写道:“明永乐三年到明宣德八年,郑和奉永乐皇帝之命七次出使西洋。”永乐皇帝指的是(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建文帝   D.崇祯帝

2.下图中的“三宝庙”位于马来西亚,是为纪念中国古代航海家郑和访问马六甲而建。明朝之所以能出现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主要原因是(  )

A.海上交通发达  B.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C.指南针用于航海  D.造船技术高超

 

3“史书”记载郑和船队经过爪哇国:“行使中国历代铜钱,一般国人最喜中国青花瓷器……则用铜钱买易。”材料反映了郑和下西洋促进了(  )

     A.明朝国威的树立

     B.明朝航海技术的发展

     C.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

     D.中国和亚非各国的政治交往

4.在我国东南沿海制造倭患的人主要包括(  )

①我国东南沿海的海盗和奸商 ②日本的武士 ③日本的奸商 ④日本的天皇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