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详情
《混合运算》
马玉芳2024/8/4分类: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
《混合运算》 |
|||
教学对象及特点 |
二年级学生,刚刚进入小学的学习状态,可塑性很强,对知识的加收能力有限,但记忆里超强。 |
|||
教学内容及分析 |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以及用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混合运算的知识是在学生已学会了加、减、乘、除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懂得简单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要有一定的计算基础,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先乘除、后加减”“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的运算顺序是比较困难的。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具体情境,体验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帮助学生理解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解决问题主要是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转化成混合运算的应用题,运用括号能使列出的综合算式与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相一致,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
|||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教学情境学习同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体会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能够正确按照运算顺序进行脱式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孩子的问题意识,同时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规范书写的好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自主解决问题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
|||
教学重点 |
掌握加减混合、乘除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
|||
学习难点 |
让学生理解混合算式中的运算关系,能够看出算式中每一步的意思。 |
|||
所选技术 |
技术工具一 |
技术工具二 |
技术工具三 |
|
技术使用目的 |
希沃白板:希沃白板在常态教学中让课堂更有趣、有效。希沃白板提供了趣味分类、超级分类、知识配对、分组竞争等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设计合适的课堂活动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计时功能有助于教师管理课堂活动的时间。而笔功能方便教师、学生进行圈画、书写,促进课堂师生互动。 |
学科网:通过学科网下载教学用的资料素材,下载学生模拟考试的试卷,下载学生上课所需的文档资源等等。 |
101PPT:该应用里有针对性各个版本教材、各个学段的所有知识的素材,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最广泛的课件资源。通过这个几乎工具的使用可以使我的课堂更丰富,内容更新颖,方法更多样,学生更喜欢。 |
|
教学过程 |
【复习导入】 1口算。 8+9+6= 12+4+7= 18-5-3=
20-9-6= 8+6+5= 5+9+7=
2解答下面的问题。 (1)一个花瓶有7枝花,5个花瓶共有多少枝花 7×5=35(枝) (2)小红买了6只气球,每只气球3元,小红一共花了多少钱 6×3=18(元) 【情景导入】 师:很好,在刚刚的简单复习中,同学们都已经熟练掌握了一步计算,不知道两步计算大家还记得吗 板书:你还记得58-146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吗 生:先计算58-14=44,再算446=50。 师:真聪明!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视频导入】 观看“兔子先生教育视频——同级混合运算” 【新课讲授】 师:我们知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板书:15÷3×5 师:那么大家知道在没有括号的乘、除法算式里要怎么计算吗 生1:先计算15÷3=5,再计算5×5=25。 生2:也是从左往右计算。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对。 板书: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47页“做一做”。 (1)学生独立完成计算题。 (2)抽学生板书计算过程。 (3)教师逐一讲解。 2完成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计算题。 (2)抽学生板书计算过程。 (3)教师讲解、订正答案。 3完成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2题。 (1)学生分组比赛完成本题。 (2)教师点同学给出自己的答案,集体交流,看是否一致。 (3)教师给出正确答案,集体订正。 4完成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3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在课本上写出正确计算过程。 (2)同桌互相交流。 (3)全班集体订正。 (4)教师小结。 【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这节课我们再次学习了只有加减法、乘除法没有括号的综合算式。希望同学们能记住运算顺序,熟练运用。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
|||
评价标准 |
优秀 |
合格 |
||
|
o 教学设计要素完备,表述清晰,设计科学合理, 活动序列具有高度的连贯性; o 结合主题、内容以及学生特点清晰地阐明了技术工具选用的目的; o 技术工具的使用体现了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有效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o 为学生认知和思维发展提供丰富的学习支持; o 对不同个体和群体的学生有差异化的考虑; o 技术工具的选用具有创新性,值得学习与借鉴。 |
o 教学设计要素完备,表述清晰, 设计合理,活动序列较为连贯; o 结合主题、内容以及学生特点阐明了技术工具选用的目的; o 技术工具的选用体现了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有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 |
上一篇: 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方法
下一篇:没有了~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