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详情

《草原》教学设计

热孜亚·吐尔干江2024/7/14分类:教学设计

草原》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课文1《草原》

教学内容及分析:

《草原》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组第 1,作者老舍描写了内蒙古大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深情讴歌了蒙汉同胞的民族情谊。

教学对象及特点:

《草原》是小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写景抒情散文,在五年级学生学过《桂花雨》《月是故乡明》等以写景为主的抒情课文,已经学会了从描写的桂花和月亮等景物中去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而《草原》这一课要让学生学会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要联系自己相似的生活经历,借以理解作者的深厚情感。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重点理解翠色欲流、渲染、勾勒”等词语;从读中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象,说出对草原的印象

2.品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勾画写景和感受的句子,体会课文情景交融的表达的特点,学习作者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抒情方法。

3.学习课文描述的喜迎远客、主客联欢两个场景,抓住“两个许多”“一个很多”去体会蒙汗情深,结合生活经验交流与人惜别的不舍之情。

教学重点:

目标2.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学习作者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抒情方法。

目标3.学习课文描述的两个场景,能说出从何处体会“蒙汗情深”,结合生活经验交流与人惜别的经历

教学难点:

找出课文第二到五自然段所描述的两个场景,通过交流最喜欢的语句,感受内蒙古友人的热情好客,从中体会到“蒙汉情深”,并能结合生活经验讲述与人惜别的经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出示草原图片,播放背景音乐(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人》),引领学生进入草原的氛围之中。

 

2. 出示课题,说说美丽的草原。

预设:学生见了课题,可以让他们说说最想了解草原的哪些方面。如:草原的景色如何?草原的人们有什么特点?草原上有哪些风俗?从未见过草原的人来到草原可能会有怎样的感受?然后再请去过草原的同学结合自己的经历解答一下。  二、初读课文,把握内容

1.出示学习要求:

自由朗读课文字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同桌分段朗读课文,互相纠正生字字音。

小组讨论每段的主要内容,再给每段加一个小标题。

(运用计时器进行倒计时1分钟,提醒学生专时专用,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效率。)

2.自学反馈,全班交流。

    ⑴识字学词,理解词义。

① 教师出示文中的生字新词,学生认读。

教师重点指导:蒙、裳”等的读音,“蒙古包”一词的字形。

(在此先聚焦,再运用放大镜功能,将学生易错字的关键笔画放大,提醒学生重点关注。)

    ②理解多音字词语。

    蒙古包

蒙骗

启蒙

(在此运用了聚光灯,将学生易读错的字进行聚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一目了然。老师重点提醒读音,反复再读,加深记忆。)

3. 指导书写生字“毯”“腐”

(互动课堂里的画笔”及时地对学生书写关键笔画。)

三、合作学习: 

    主问题:读课文二到五自然段,从哪些地方你体会到了“蒙汉情深”?交流与人惜别的经历

学习指导:采用“自学-互学-展学”的组合方式。

第一步:自学要求

1. 默读第二自然段,画出最喜欢的语句;

2. 找出体现“蒙汉情深”的地方;

3. 结合生活经验,回忆与人惜别的经历。

第二步:互学要求

1分享交流:组长主持,组员根据自学思考提示的3个问题,先4321的学号,进行有序交流,再进行自由发言。

2.综合提升:小组商讨不同意见,合并相似点;然后把本组找到内蒙古人民热情好客的地方,用关键词概括。

3.小组自评:对于本组的互学进行自评,由组长填写,向组员宣布评价结果,明确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第三步:展学要求

1.展学分工:三位组员分别汇报找到内蒙古人民热情好客的地方;组长进行小结。

2.展学提示:

1)组长主持:下面由我们小组来汇报。

2)组员汇报:

首先用以下句式汇报:请大家看到书上这个地方……(读勾的句子),通过这个词/句……,可以看出内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和蒙汉情深。

然后小组代表分享与人惜别的经历。

(3)组长主持:首先对本组汇报内容进行小结;再请问大家有没有质疑、补充或反驳。

3.展学评价:请其它组员根据评价表,观察展学小组,进行评价。

四、总结

老舍先生的惜别,让我们想到了自己生活中的惜别,这就是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想开去还有很多方法,如。读了《草原》,我们还可以想到去读读老舍先生的其他作品,或者读读其他作者描写草原的文章。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学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