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详情
《灰雀》教学设计
王孟柯2025/7/13分类:教学设计
《灰雀》教学设计
一、教学主题:
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25课《灰雀》
二、教学内容及分析:
本篇课文是三年级上期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本课的教学目标一能尝试通过人物的语言边默读边揣摩人物各自的想法,了解列宁对男孩的尊重和呵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目标二结合对人物内心想法的揣摩,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恰当的语气。教材从二年级开始安排默读的学习内容,要求尝试不出声,不指读。学生就默读有一定的学习基础,本单元对默读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即带着问题默读,一边读一边思考,《灰雀》要求默读时揣摩人物的心理,边默读边思考,理解课文的意思,也是本单元学生的学习增长点。本课教学重难点一是能尝试通过人物的语言等边读边揣摩人物各自的想法,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圈画、标记速度较慢,没有带着问题思考而无目的地默读,因而无法揣摩人物的内心想法。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策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一套标记方法,教学主问题设计紧扣主题并简洁明了,通过一勾、二读、三悟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习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揣摩人物的想法,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对象及特点:
层面分析 |
起点 |
生长点 |
||||
学习经验看“能力发展” |
二年级 |
三年级 |
|
|||
二上册 第七单元《雪孩子》 第八单元《纸船和风筝》 起步阶段的默读训练,主要引导学生试着做到不出声。 二下册 第一单元《邓小平爷爷植物》 第二单元《千人糕》 默读课文,借助插图,说说故事内容; 第四单元《枫树上的喜鹊》 第八单元《羿射九日》 “默读课文,不要指读。”引导学生在默读时逐步做到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 |
三上册 第一单元《不懂就要问》 第三单元《那一定会很好》、《一块奶酪》 第七单元《父亲、树林和鸟》 默读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 第八单元《灰雀》、《手术台就是阵地》、《一个粗瓷大碗》 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 |
|
||||
“默读”要求 |
存在的问题 |
“默读”要求 |
存在的问题 |
解决策略 |
“默读”要求 |
|
|
不出声,不指读 |
1.有“动唇”现象; 2.有指读现象; 3.有发声朗读现象; |
边读边圈画,边读边思考。 |
1.圈画、标记速度过慢; 2.无目的的默读; |
1.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一套标记方法。 2.设计紧扣主题又简洁明了的主问题。 |
较快速度默读 |
四、教学目标
1. 能尝试通过人物的语言边默读边揣摩人物各自的想法,了解列宁对男孩的尊重和呵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2. 结合对人物内心想法的揣摩,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恰当的语气。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环节目标 |
教学内容 |
学生活动 |
媒体作用及分析 |
一.复习上节课学习内容 |
1. 复习字词。 2. 再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
1. 朗读词语 2. 回忆课文各个部分的内容。 |
1. 朗读词语。 2. 完成思维导图。(课文各个部分的内容) |
通过拖动完成思维导图,回忆课文各个部分的内容。 |
二.学习课文3—10自然段 |
1.能尝试通过人物的语言边默读边揣摩人物各自的想法 |
1.读课文3—10自然段。 2.分别勾画列宁和男孩说的话。 3.从人物的语言中感悟他们的内心想法。 4.朗读 |
1.读课文3—10自然段。 2.分别勾画列宁和男孩说的话。 3.从人物的语言中感悟他们的内心想法。 4.朗读 |
通过批注帮助学生从人物的语言理解人物的内心想法,同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体现出人物的内心想法。 |
三.学习课文11-12自然段 |
1.了解列宁对男孩的尊重和呵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
1.读课文11-12自然段。 2.借助导学单了解列宁对男孩的尊重和呵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
1.读课文11-12自然段。 2.借助导学单了解列宁对男孩的尊重和呵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
通过投屏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
六、所选技术以及技术使用的目的
(一).复习上节课学习内容
通过拖动完成思维导图,回忆课文各个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课文3—10自然段
通过批注帮助学生从人物的语言理解人物的内心想法,同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体现出人物的内心想法。
(三).学习课文11-12自然段
通过投屏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上一篇: 如何指导学生进展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下一篇:没有了~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