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详情
C3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
周惠玲2023/10/12分类:教学随笔
C3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统编教材七下历史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一课,利用了信息技术助力学生创新解决问题。具体过程是:
一、贯彻了新课程议题式教学方法:围绕核心议题“掌握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时间、到达地区及意义等相关史实;知道戚继光抗倭的基本史实,正确评价戚继光。”展开教学。
二、预习部分,给出预习体系和自我评价表:这是受复旦大学张学新老师“对分课堂”的启发,学习是个“自组织”的过程,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学生可以自己理解一部分知识。其他不理解的知识,则需要小组合作探究和教师引导。具体分三个阶段(即预习成果、学后成果、题后成果)和三种能力(✭识记;✭✭理解;✭✭✭运用)来横纵对照学习。在新课结束后,让学生再次参照自我评价表,把应该达到识记、理解和运用能力的知识都掌握到位。
三、教学设计完整:注重情境设计,问题驱动,布置学生任务。本框共设计了三个任务,重点是任务一和任务二。每一个任务下设问题链。但是最后一个问题都会回归核心议题。例:
(一)郑和下西洋
1.多媒体出示如下两段史料,学生阅读教材第70页的相关内容,并结合这两段史料,指出西洋的地理位置,分析郑和下西洋的背景和目的。(学生自由讨论回答)
史料一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
史料二
《榜葛剌麒麟图》
提示:(1)地理位置: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
(2)背景: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3)目的:寻找惠帝,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
2.多媒体出示《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学生阅读教材第71~72页的相关内容,回答郑和下西洋的出发点、时间、次数、交往的范围、最远到达的地区以及意义。(教师点名回答)
教师过渡:明朝前期,郑和下西洋,彰显了我们的国威,让世界了解了有一个古老的国家叫中国。明中后期,随着国力衰弱,下西洋被迫废止,明朝面临着来自海上的威胁。那么,明朝是如何守海固边疆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板块“守海固边疆”——戚继光抗倭。
(二)戚继光抗倭
1.教师提问:何为倭寇?(学生自由回答)
2.学生阅读教材第72页的相关内容,回答明朝中期,出现倭患的原因。
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回答。
提示:明朝国力衰弱是主要原因;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
3.教师提问:面对倭寇的猖獗,明王朝派出了年轻的将领戚继光。那戚继光是怎么抵抗倭寇的呢?抗击倭寇取得了什么成果?(学生阅读教材第73~74页的相关内容回答)
提示:(1)戚继光率领“戚家军”首先在台州九战九捷,后前往福建、广东与其他将领带领军民一起抗倭。
(2)成果:基本解除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4.多媒体出示如下两句诗: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教师提问:上面这两句诗体现了戚继光怎样的品质?(学生自由回答)
提示:淡泊名利、维护祖国领土主权的爱国主义精神。
5.学生分组讨论:戚继光为什么能取得抗倭胜利。
提示:(1)是正义的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明代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大肆烧杀抢掠,给人民带来了生命和财产损失,戚继光抗倭符合人民的利益,得到人民的支持。)
(2)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
(3)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联合作战。
(4)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学生阅读教材第74页的相关内容及“相关史事”,指出葡萄牙攫取我国澳门居住权的概况。
提示: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借口借地晾晒货物,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四、删繁就简、突出重难点:新教材一框的内容是旧教材三框内容的整合,比较多,如何删繁就简?是否需要兼顾学科知识的面面俱到?经过实践探索,对简单容易理解的问题,采取自学或小组内部学习的方法。例如:PPT展示
五、要用创新和探究合作的思维指导课堂逻辑,推进课堂的进行。例:
1.课前准备:《郑和下西洋》的播放,相关教学情境的搜集和整理;
2.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分组讨论展示等;
3.课后活动:学生自己观看电影《戚继光抗倭》 等都运用了信息技术方法。
下一篇:七年级下册语文的教学计划方案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