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速度、时间和路程。(教材P53的例5及“做一做〞)
2、教材地位与作用
数学学习不仅仅是解决生活问题,更主要是基于现实问题的解决过程,从中习得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积累数学学习的基本活动经验,最终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时安排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的数量关系,既是对以前乘法中的数量的归纳与总结,又是对后续数量关系学习的铺垫 ,所以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②理解速度、速度、路程的含义
②了解速度单位是一个复合量;
③掌握速度、时间、路程之问的数量关系。
④建立路程问题的数学模型,并能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观察、比较过程中体会速度书写的简洁性及应用的广泛性,建立初步符号感。
②创设情境,提供独立思考的环境,运用知识的迁移方法,让学生经历速度、时间、路程之间关系的形成过程,在解決实际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②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认知视野。
②养成学生积极关注、收集、 处理生活中数学信息的习惯。
③使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快乐。
4、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
难点:理解速度的含义。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已有的生活实际中,经历过路程、时间与速度,也会常说谁的速度快,谁的速度慢,能模糊地感觉到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但对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来说,“速度”的概念比较抽象,不像路程那么明确,不像时间那么
常见,并且速度的单位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它的表示形式学生们从未见过,因此,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理解速度的定义;掌握速度、时间、路程之问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是理解速度的定义。
三、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
我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变知识获得的结果为知识获得的过程这一教育理念 ,我以学生的发展为立足
点,以自主探索为主线,以教材素材为主要载体,以设疑激趣直观演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经历建构模型、拓展模型、运用模型这一探究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再现生活情境,导入新课,轻松愉悦的谈话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我设计了:你们喜欢开运动吗?老师也喜欢,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和他们的爱好相同,拉近老师和同学们的距离。老师带同学们去运动场,给运动运们去加油,不但为下面理解速度的含义奠定基础,而且也自然引入地进入第二环节。(板书课题:速度、时间和路程)
二、探究新知、理解含义
首先出示教材53页例5,解决问题,探究三者关系这里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素材 ,通过独立思考,运用迁移的方法,使学生掌握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建立速度
x时间=路程这一数学模型。也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最后归纳:一共行了多长的路,叫做路程,像这样“每小时(或每分钟、每天等)行的路程叫做速度〞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几天)叫做时间。根据速度x时间=路程 推导出: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最后学生例举生活中有关速度的例子。
这里提供了大量的资料让学生去观察,遵循由放到收,不断缩小概念的外延,丰富概念的内涵的原则,逐步明确“速度〞的含义就是单位时间内所走的路程。再了解速度的写法,扩充
“单位时间”的含义。
(2)理解速度单位所表示的意义,了解速度单位是一个复合单位这一层次;让学生感受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性,加深学生对速度的理解;通过对比交流,使学生了解速度是由两个量组成的的单位,从中感受速度单位的特殊性及写法上的简洁性。在充分理解速度的含义的含义后,我充分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开始情境的延伸,也就是进入了教学的第三环节: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数学知识的学习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在本节课力我设计了三层练习。第一层:基本训练,通过练亏、收起^ 含义,速度的写法 ;并将速度、时间、路程三者的关系、建立知识的系统性。第二层:综合训练,通过学生观察、分析,从诸多条件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解决问题,从而总结出时间不变,速度越快,路程越远;速度不变,时间越长,路程越远;从中渗透正比例两数的思想。通过在练习中选取一些学生熟悉的事物 ,能让他们积极地思考,轻松地练习,感受着数学的魅力,体验着解决问题的乐趣。第三层:联系实际,拓展提高。
四.全课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看来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你能运用我们今天学的知识算算你身边物体的速度、时间和路程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