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重构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内容和评价方式?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重构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内容和评价方式,是适应新时代教育需求的重要举措。以下是对这一过程的详细阐述:
一、重构教学目标
1. 明确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个方面。
2. 围绕核心素养设定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学习语文了解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语言运用: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使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思维能力:通过语文学习,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审美创造:在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并尝试进行文学创作。
二、重构教学内容
1. 整合教学内容,突出核心素养
围绕核心素养,整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内容,形成有机联系的教学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将文化、思维、审美等元素融入语言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得到全面发展。
2. 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采用情境教学、游戏教学、项目式学习等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朗读、背诵、讨论、写作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培养他们的审美创造能力和文化认同感。
三、重构评价方式
1. 多元化评价主体
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家长评价相结合,形成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鼓励学生参与评价过程,培养他们的自我反思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努力程度。
同时,也要重视终结性评价,如期末考试、作文竞赛等,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3. 突出核心素养的评价指标
在评价过程中,要突出核心素养的评价指标,如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能力等。
设计具体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确保评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示例
以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落花生》一课为例,教学目标可以设定为:
文化自信:通过了解花生的特点和用途,引导学生感受农家生活的乐趣和劳动的价值,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语言运用: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并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思维能力:通过分析花生与其他作物的不同之处,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和归纳能力;通过讨论花生对人们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审美创造:在感受课文语言美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创作一篇关于自己喜爱植物的短文,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朗读比赛、小组讨论、写作练习等多种教学活动,以实现上述教学目标。同时,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