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式教学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旨在通过围绕特定议题展开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下是议题式教学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的具体内容:
一、议题式教学的概述
议题式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当前社会事实或矛盾性问题来引入话题式的活动。它不同于主题、问题或话题,但与之具有一定的联系。议题式教学通过情境创设、方法指引、策略探究和发现陈述等方式,展示学生如何通过活动实现学科内容的学习与落实。其核心在于“议”的过程,即通过多主体、多向度、开放的、思辨的议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提高探究能力、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及表达能力。
二、议题式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
1. 精心设计议题
议题的选择与构建是议题式教学的核心。议题应既不过于简单,以免无法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也不过于复杂,以免学生难以总结相关知识。教师在设计议题时,需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思维能力及理解能力,确保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深度思考。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友谊的天空》时,可以设计议题如“哥们儿义气是真正的朋友吗?两者有哪些不同?”,以此引导学生对友谊的定义及建立真正友情的品质进行深入探讨。
2. 创设真实情境
议题式教学需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讨论热情。情境应与议题紧密相连,体现生活化、思辨性和适切度等思维特征。
例如,在七年级“走进法治天地”一单元中,可以针对学生群体中泛滥“表情包”的问题,设置议题“你如何看待与处理将师生头像做成‘表情包’的现象?”,并通过具体事例引导学生了解法治意识与行为后果之间的联系。
3. 引导学生讨论与探究
在议题式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围绕议题展开讨论与探究。讨论过程应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同时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形成多元化的思想碰撞。通过讨论与探究,学生可以深入理解议题背后的知识点和价值观,提高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注重评价与反馈
在议题式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评价与反馈。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思维能力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和相互学习。
三、议题式教学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1.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议题式教学通过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和探究议题,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意识。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 优化课堂教学质量
议题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能够更有效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并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此外,议题式教学还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 促进初高中思政课程衔接
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有助于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通过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核心素养,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要求和发展需求。同时,议题式教学也有助于构建初高中思政课程衔接的桥梁和纽带,实现思政课程的一体化发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