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哪些可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方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需要从“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审美鉴赏、文化传承”四个核心维度入手,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具体方法如下:
一、深化文本解读,夯实语言与思维基础
1. 引导个性化解读:鼓励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谈对文本的理解。例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局限于“批判封建教育”的单一解读,可让学生分享自己“难忘的童年场景”,对比文中描写,体会鲁迅对童年的复杂情感,同时积累生动的景物描写词汇。
2.训练逻辑与批判性思维:针对议论文(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引导学生梳理“对方观点—作者反驳—核心论点”的逻辑链条,再让学生尝试对生活中的某一观点进行有理有据的反驳,提升思辨能力。
3. 聚焦语言细节品味: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句、修辞、句式等,体会表达效果。比如分析《安塞腰鼓》中“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的排比句式,让学生仿写“春风一样,是……”,既理解手法,又学会运用。
二、强化读写结合,提升表达与创造能力
1.从读到写,搭建桥梁:阅读后及时进行微写作训练。例如,读《背影》后写“我眼中的父亲一个细节”,模仿文中“动作描写表现情感”的手法;读《三峡》后,用现代文改写一段景物描写,要求保留原文的意境美。
2.鼓励真实表达与个性创作:写作题材贴近学生生活,如“给好友的一封信”“一次失败的经历”,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风格表达,避免套作。同时,通过班级作文展、小组互评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表达的价值。
3.拓展阅读视野:推荐与教材相关的拓展读物,如学完《西游记》选段后,引导学生阅读原著片段或相关书评,撰写“我眼中的孙悟空”短评,既积累素材,又深化理解。
三、丰富实践活动,在运用中提升素养
1. 开展口语交际训练:组织辩论赛(如“网络用语是否应该进入作文”)、故事接龙、校园广播稿撰写等活动,让学生在倾听、表达、应对中提升口语能力。
2.融入生活场景的语言运用:例如,布置“家庭说明书修改”任务,让学生找出家中电器说明书的晦涩之处,改写成通俗易懂的语言;或设计“班级图书角公约”,培养规范表达和合作能力。
3.渗透文化体验:结合传统节日(如中秋、端午),让学生搜集相关诗词、传说,编排小型课本剧或制作文化小报,在实践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落实文化传承素养。
四、营造沉浸式语文环境,激发学习内驱力
1.打造班级语文氛围:设立“每日一句”展板(学生分享喜欢的名言、诗句)、“问题墙”(记录阅读中遇到的困惑并共同解答),让语文渗透在日常学习中。
2. 鼓励跨学科融合:结合历史课所学的“盛唐气象”,赏析唐诗的豪迈风格;结合地理知识,分析《济南的冬天》中气候描写的准确性,让学生体会语文与生活的关联。
3. 差异化指导:针对不同水平学生设计分层任务,例如阅读同一篇散文,基础薄弱的学生可摘抄优美句子并仿写;能力较强的学生可分析“作者如何通过景物表达情感”,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提升。
这些方法的核心是让学生“在理解中积累,在运用中提升”,避免机械训练。当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的工具性(能清晰表达、准确理解)和人文性(能体会情感、传承文化)时,语文素养便会自然生长,而这也会成为应对各类考试的坚实基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