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成长如同幼苗的生长,既需要幼儿园的精心培育,也离不开家庭的悉心呵护。家园共育作为连接幼儿园与家庭的桥梁,能够将两者的教育力量凝聚在一起,为幼儿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家园共育常常面临沟通不畅、配合不力等问题。如何打破这些壁垒,构建高效、和谐的家园共育模式,成为每一所幼儿园必须探索的课题。
一、搭建多元沟通平台,筑牢家园信任基石
有效的沟通是家园共育的前提,只有让家长充分了解幼儿园的工作,让教师及时掌握幼儿在家的情况,才能形成教育共识。幼儿园应搭建多元、畅通的沟通平台,为家园之间的信息交流创造便利条件。日常沟通渠道的畅通是基础。教师可以利用每天幼儿入园、离园的短暂时间,与家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简单反馈幼儿当天的在园表现,如 “今天孩子主动帮助同学整理玩具,特别棒”“孩子中午吃饭有点慢,在家可以鼓励他加快速度” 等。这种即时性的沟通既高效又亲切,能让家长感受到教师对孩子的关注。同时,建立班级家长群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以在群内发布幼儿园的通知、幼儿的活动照片和视频、育儿知识等内容,让家长随时了解幼儿园的动态。但要注意群内沟通的规范性,避免发布与教育无关的信息,同时尊重家长的隐私,不随意在群内批评幼儿。定期的家长会和家访活动是深化沟通的重要方式。家长会可以每学期召开 1-2 次,会上教师向家长全面介绍班级的教育计划、幼儿的发展情况以及需要家长配合的事项,同时倾听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共同探讨教育方法。家访则可以让教师走进幼儿的家庭环境,更深入地了解幼儿的成长背景、性格特点和生活习惯,从而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家访时,教师要注意态度诚恳、语言亲切,多肯定幼儿的优点,与家长共同分析幼儿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此外,幼儿园还可以设立 “家长开放日”,每月或每学期邀请家长走进幼儿园,观摩幼儿的一日活动,包括上课、游戏、进餐、午睡等环节。让家长亲身体验幼儿园的教育氛围和教学方式,了解孩子在园的真实状态。开放日结束后,组织家长座谈会,收集家长的反馈意见,针对家长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改进。
二、开展丰富共育活动,激活家园参与热情
单调的沟通难以激发家长的参与热情,幼儿园应设计丰富多彩的家园共育活动,让家长在参与过程中感受教育的乐趣,增强与幼儿园的情感联结。主题亲子活动是深受家长和幼儿喜爱的形式。可以结合节日、季节或幼儿的兴趣点,开展如 “亲子运动会”“中秋亲子赏月会”“春天亲子种植活动” 等。在亲子运动会上,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跳绳、接力赛跑等项目,既能增进亲子感情,又能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在亲子种植活动中,家长和孩子一起播种、浇水、施肥,让幼儿在实践中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爱护自然的情感。这些活动不仅为家长提供了陪伴孩子的机会,也让家长看到孩子在集体活动中的表现,从而更理解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家长志愿者活动是调动家长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幼儿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招募家长志愿者参与到幼儿园的各项工作中,如协助教师组织户外活动、担任 “故事爸爸”“故事妈妈” 为幼儿讲故事、参与幼儿园的安全保卫工作等。家长志愿者的参与不仅能为幼儿园的工作提供支持,也让家长从 “旁观者” 变成 “参与者”,更深入地了解幼儿园的运作和教师的工作,从而增强对幼儿园的信任和支持。同时,家长的不同职业背景和特长也能为幼儿带来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如医生家长可以为幼儿讲解健康知识,消防员家长可以介绍消防安全知识等。育儿经验分享活动也能促进家长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幼儿园可以定期组织 “育儿沙龙”,邀请有经验的家长分享自己的育儿心得,如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如何应对幼儿的叛逆期等。也可以邀请专业的育儿专家、心理咨询师来园开展讲座,为家长解答育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在分享和交流中,家长们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育儿能力。
三、协同推进教育过程,形成一致教育合力
家园共育的核心在于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的一致性。如果幼儿园和家庭的教育方式存在冲突,会让幼儿感到困惑,影响教育效果。因此,幼儿园和家长应在教育目标、教育方法等方面达成共识,协同推进幼儿的教育过程。统一教育目标是协同教育的基础。幼儿园应向家长明确幼儿在不同年龄段的发展目标和培养重点,如小班幼儿主要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和适应集体生活的能力,中班幼儿重点培养交往能力和动手能力,大班幼儿则侧重培养规则意识和学习习惯等。家长应了解这些目标,并在家庭教育中予以配合,避免出现 “幼儿园教孩子自己吃饭,家长在家却喂饭”“幼儿园强调分享,家长却纵容孩子独占玩具” 等矛盾现象。幼儿园可以通过发放《家园共育手册》、举办专题讲座等方式,向家长普及科学的育儿知识和教育目标,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在教育方法上,幼儿园和家庭应相互借鉴、相互配合。教师可以将幼儿园的教育方法和策略告知家长,如在培养幼儿良好习惯方面,幼儿园采用的 “表扬激励法”“榜样示范法” 等,家长可以在家中尝试使用;家长也可以将孩子在家中的表现和有效的教育方法反馈给教师,让教师在园教育中进行参考。例如,当幼儿出现挑食的问题时,教师和家长可以共同商量对策,幼儿园通过 “美食小主播”“蔬菜宝宝的故事” 等活动引导幼儿尝试不同的食物,家长则在家中做好饭菜的搭配和引导,形成教育合力。对于特殊幼儿的教育,更需要家园的密切配合。如对于性格内向、不善交往的幼儿,教师在园可以多鼓励其参与集体活动,为其创造交往的机会;家长则可以在家中多带孩子参加社交活动,引导孩子与他人交流。对于有行为问题的幼儿,教师和家长要共同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统一的教育方案,循序渐进地帮助幼儿改正不良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双方要保持耐心和沟通,及时反馈幼儿的进步和变化,共同为幼儿的成长努力。
四、建立家园互信机制,保障共育持续发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