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初中《道德与法治》
课程标准的突破点
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
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
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从逻辑上把课程性质夯实于教育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法治教育内容贯穿于各年段,其逻辑主线以起始年级学生自身成长环境和正确认识自我开始,逐步至高年段处理好个人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引导学生依法处理个人与他人、社会等之间的关系,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
首先“成长中的我”,主要集中于六、七、八年级。法治教育要求公民“行己有耻”,树立底线意识,触碰法律和道德底线的事情坚决不做;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规范和保障;遵守社会规则,学会依法办事,用法律武器保护我们健康成长等。例如在《法律保障生活》中,引导学生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凡是触犯国家法律的行为,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其次“我与他人”,主要集中于七、八年级。法治教育内容是公民运用规则和法律规范,合理合法地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学会尊重和维护他人权利;同社会上的不法人员进行斗争等。例如在《善用法律》中,引导学生在遇到法律问题时,可以通过法律月艮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和法律援助中心等法律机构获得帮助,甚至通过诉讼手段讨回公道。
第三“我与集体国家社会”,主要集中于七、八、九年级。法治教育内容是公民在集体中要遵守集体成员民主制定的规则;维护国家利益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国家机关必须依法行使权力,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以实现国家管理目标;法律维护国家、社会的公平正义等。例如在《国家权力机关》中,引导学生明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其颁布的法律需要每位公民和地方国家权力机关遵守和履行,不得违背思想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一、从思想上把课程性质夯实于教育教学
首先,课程标准的人文思想非常浓厚。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
其次,课程标准实体现了核心素养的实践性。践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生活就是实践,思想品德是人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初中学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思想品德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与他们一起体会成长的美好、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为初中学生正确认识成长中的自己,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
最后,课程标准强调了其目标与任务和功能的整合性质。综合性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与初中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思想品德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