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研制工作旨在强化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促进义务教育学校劳动课程的全面开设与优化,提高劳动课程对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贡献率。以下是对该标准的详细解读:
一、研制背景与思路
研制背景:
社会背景:“以技换劳”日益普遍和深入,“以钱买劳”日益丰富和便捷,“家长代劳”较为多见和日常,导致学生认知性学习活动与劳动性实践活动失衡。
理论背景:劳动教育有百年研究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政策背景: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劳动教育提出明确要求。
实践背景:学生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等方面存在不足,需要全面加强劳动教育。
研制思路: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以劳动素养为纲,引领课程标准各部分研制。
以实践为主线,构建课程结构。
直面劳动教育实施问题,强化课程标准的指导性。
二、主要内容
课程体系:建构了九年一体化的劳动课程体系,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大类,共设计了十个任务群。
课程目标:提出课程要达到的总目标,包括形成基本的劳动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发展初步的筹划思维,形成必备的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塑造基本的劳动品质;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同时,按照学段,围绕劳动素养的四个方面进行详细描述,体现连续性、顺序性、进阶性特点。
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丰富多样,注重实践性和体验性。例如,通过种植小蔬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劳动的乐趣和成就感。
课程实施:提出有序进阶、可测可评的学生劳动素养要求,以及劳动项目开发、劳动过程指导、劳动周设置等方面的建议。同时,强调家校社协同实施劳动课程,加强劳动过程和学生劳动素养发展的科学评价。
三、实施建议
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劳动教育专业能力,确保劳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因地制宜开发课程:学校应结合实际,自主选择确定各年级任务群学习数量,开发形成有特色的校本化劳动清单。
强化劳动实践:注重真实性、凸显教育性、体现开放性,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获得丰富的体验,习得劳动知识与技能。
加强家校社协同:家庭、学校、社会是有机整体,要加强相互渗透、有机联系,共同构成劳动课程的培养体系。
四、重要意义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具有里程碑意义。它不仅体现了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重视,也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科学指导和有力保障。通过加强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以及劳动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综上所述,聚焦劳动育人、建设劳动课程是新时代教育的重要任务。通过全面加强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和综合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