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数学问题情境设计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一、背景
在小学阶段,学生刚刚从幼儿园升到小学,对于数学知识以及同学的接触都比较少,本身小学生自身的学习方法与学习积累都处于一个比较懵懂的状态,需要通过小学数学教师的指引与教导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与学习态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核心素养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更好地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在课堂上为小学生营造一种学习的氛围,创设一个比较生动且现实的情境,小学生会自发地代入到情境当中,跟随小学数学教师的指引,进行有关数学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小学生全方位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打破了以往小学数学教学的框架与禁锢,减少了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的压力,能更好地吸引小学生的关注,让小学生自发地愿意与教师一起感受数学知识,并学习数学知识,也减少了数学与小学生之间的距离感,形成一个比较良性的学习循环,让小学生更加喜欢学习数学,想了解更多的数学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核心素养问题的情境,不仅有利于小学生更好地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也有利于小学生更好地了解与使用数学知识。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强化创新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核心素养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强化与创新,根据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与生活中的变化进行创新与强化,不能一成不变。一成不变的问题情境会造成小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要紧跟小学生的兴趣点,以小学生为主,更加吸引小学生学习数学,提高小学生想要学习数学的兴趣。另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核心素养问题情境时,也要注意情境的创设分寸,要在情境中潜移默化地增加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能太直观地对小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教育,那样反而会增加小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排斥,要将数学知识的学习与核心素养的培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提高小学生数学成绩的同时,也提高了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
(一)营造比较现实的问题情境
在进行核心素养问题情境的创设中,要努力地营造比较现实的问题情境,要让小学生能听明白问题问的是什么,也能在日常的生活中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就能让小学生更好地接受数学。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无法通过教师的教导与文字的教学讲解,只能是小学生自己了解数学核心素养的重点,并在问题的情境中明白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在不断地学习当中形成自己的核心素养,并努力地提高自己的核心素养。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加减法的教学时,可以把问题替换成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食物或事物,使小学生可以很好地代入到问题当中。比如,小米的爸爸在七点的时候下班回到家里,给小米买了十个苹果,小米把苹果分给爸爸一个、妈妈一个,小米自己也吃了一个,那么请问,现在还剩几个苹果?小学生就会联想起自己在家里吃苹果时的场景,并计算还剩几个苹果。这种比较好理解的数学问题就比直接出十减一减一再减一要生动得多,也能更好地在小学生想答案的同时,帮助小学生建立属于自己的数学思维逻辑,能更好地了解数学问题的核心思想,增加数学题解答的逻辑性。
(二)丰富问题情境教学的手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核心素养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丰富问题情境教学的手段。小学生对于一些比较新鲜的事物与教学方式都会有一定的好奇心,为了更好地提高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偶尔改变小学生讨论与思考数学问题的方式,把小学生分为四人或六人一组,以小组的回答作为问题回答的最终答案,答对的小组或获得相应的奖励,答错的小组则要进行相应的惩罚。这样带有竞争意识的分组之后,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就增添了一丝竞争精神,在秉承着“一定要赢”的信念下,也会更加专注地讨论与思考数学问题,各个组员之间也会形成一种比较默契的合作意识,共同进行答案的探讨,彼此之间互相帮助,也能更好地修改一些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理解与认识的错误。比如,在钟表教学的这堂课上,小学数学教师会在黑板上随机画出一个时间,让各小组进行讨论,最快确认时间并写在黑板上的小组获胜,如果写在黑板上的答案不对,其他小组也可以继续进行抢答,直到哪一个小组写对答案为止,最终写对答案的小组,小组每人都可以获得一朵小红花。在学期结束之后,获得小红花最多的一个小组可以获得神秘大奖,而获得小红花最少的一个小组则会全组留下来打扫教室。丰富问题情境教学的手段,不仅可以增加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能更好地锻炼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增加与小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与沟通小学数学教师只有逐步转变教学观念,增加与小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与沟通,突出小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中的主导地位,才能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小学数学解题的关键是培养小学生的解题思维能力。比如,在《三角形》的课堂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使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像三角尺、衣架等,与小学生进行良性互动,使小学生更加深刻地记忆相关知识点。在这个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在课堂数学知识引导环节,为小学生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引导小学生大胆猜测与三角形有关的内容。然后,继续引导小学生自己动手拼一个三角形,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小学数学教师要在上课之前,准备好需要用到的纸张,让小学生自己动手将纸折成一个三角形,在折的过程中让小学生观察三角形的一些特征。小学生会根据手工推导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一百八十度。另外,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要引导小学生进一步探究问题的核心。比如,在动手创作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提示小学生将三个角进行拼接,在拼接的过程中观察三角形出现了怎样的变化,是否变成了平角?这个平角是不是一百八十度,这样小学生就能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一百八十度这样的结果,形成一个三角形的数学思维逻辑。小学数学教师在小学生自己得到答案后,要及时地将问题的答案揭晓,让小学生知道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小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小学数学教师还应继续创设其他的问题情境,努力引导小学生确定不同三角形的知识内容,包括等边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这种注重教学过程,突出数学问题内在价值的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结语
营造比较现实的问题情境、丰富问题情境教学的手段、增加与小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与沟通等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