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生活情境在培养初中生核心素养教育的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与生活无法相联系,就无法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究其原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缺少生活化的情境。在新课改的教育目标要求下,教育应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加入生活案例的运用与教学,科学探索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方式,应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亟需探究的内容。
一、创建生活化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获得高效学习体验
一个生动形象的生活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表现出学生强烈的内心情感。新课程表明,初中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研究知识、提高实践,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个性化的学习。如今,初中生越来越关注时事热点和社会热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设置了“社会传真”“新闻快报”等等活动,让学生生主动收集和分析这方面的信息。为保证学习质量,可以从学生的课程设置入手,运用多样的生活案例进行教学,科学引导学生。教师可以创设一个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在其中学习并掌握相应的教学内容,学生在情境中产生思想共鸣,探究本节课教学内容,思考自己或者他人的言行举止,切实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网上交友新空间”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结合角色体验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身感受网络交友的典型事件,尤其是一些不良的网络人对学生产生影响事件,比如让学生扮演网络人,让其诱惑一名初中生在某个地方见面,在之后的见面中谋取初中生财产。进而让学生明白在网络上交朋友必须谨慎小心,并学习在网上交友过程中该如何保护自己,提高是非辨别的能力。通过生动、形象的表演,让学生学习到在网络上交友的知识并掌握网络上科学交友的能力。
再比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做守法公民”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科学创设电影院排队买票的生活情境,以增加学生的学习体验感。其中由几名学生扮演售票员的角色,其他学生当做购票者。在情景演示的过程中,教师安排几名学生,先进行简单排队,之后安排一部分学生进行插队,在这期间学生自由发挥设计一系列的对话。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设身处地的感受到插队给周围人带来的影响,同时思考插队这个行为,体会这样不良行为对他人以及社会带来什么样的负面影响。这样的课堂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和自己日常的言行举止进行深入思考。生活与课堂紧密联系不仅可以使学生科学吸收课本中的内容,同时也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以促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践行核心素养,努力成为一名有责任心的初中生。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是拓宽学习知识面的基础,道德与法治的教材中的例子更是源自于日常生活,但只有这些书面上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还需教师发掘更多生活案例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二、利用多媒体引入教学案例,保证课堂教学效果
科学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材料,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引入重要的教学案例,强化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深化课堂教学内容,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收集该教学部分的相关知识和扩宽内容。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法律伴我们成长”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通过情感体验和思考,教师在备课时应当收集大量的执法和普法的案例,表现形式应当多样化。之后整合收集到资源。最后,用多媒体展示在学生面前,比如选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视频片段,像“今日说法”和“天网”,让学生深入了解案例背后所涉及到的法律知识以及所要承担的相关法律责任,了解违反法律法规对他人和社会带来什么样的不良影响。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加深学生的法律意识,加深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记忆与理解。通过拓展的生活案例,确保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三思而后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以促进核心素养的提高。
三、开展多样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践行能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具有较强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学科。科学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学生只有真正体验和理解大量的社会生活,才能用热情为自己和他人创设更加美好的生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内容,还要把学生带入社会生活中。开展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用自己所学到知识积极主动地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鼓励其主动实践自己的思想道德行为,切实提高他们的核心素养。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我与集体共成长”这部分知识时,在结束本节课教学后,组织学生进行春游活动,其中包括户外露营、制作事物等需要相互配合才能完成的任务。学生从中理解个人力量和集体力量之间的联系,促进初中生形成内在统一的思想意识。学生在生活中积极运用课本知识。学会与人沟通,更好地解决矛盾,更加顺利地融入集体,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知识的科学运用。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除了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外,学校还可以在养老院和福利院等不同社区进行关爱服务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帮助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核心素养,过积极向上的生活。
四、从生活案例入手,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提高核心素养对学生而言并不能进行简单的口头教学,而是一种发现身边生活现象的引导,表现在从生活汲取教学内容,使一些生活中静态、有深度的知识,把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让教学内容丰富多彩。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友谊与成长同行”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科学设计教学内容,比如组织一场讨论会其内容就是关于“我的朋友”“当我的朋友做了不该做的事情时,我该如何做?”可以进行以下问题的谈论:你觉得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你得朋友?你不和他做朋友的原因是什么呢?如果你的朋友犯了错,你该怎么办?你还能做朋友吗?学生在关于这些问题讨论的过程中,慢慢理解“朋友”的含义。向学生讲解典型案例或者生活经历,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分享。教师可以在一旁给予客观的评价。这里的评价是指,在学生进行讨论时,及时反映学生的意见,回答学生的疑问,不可偏离学生探究的内容,引导学生该如何做,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应当是他们在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
五、从学习实际出发,进行生活化教育
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现状,最大化发挥道德与法治独特的教育功能,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法治意识。只要将道德教育标准时刻规范学生日常生活的言行举止,才能切实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凝聚法治共识”这部分教学时,要求学生依据所学知识和初中政治教育目标要求,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总结归纳自己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反映出自己日常学习和生活的表现,锻炼自己的创新创造思维。通过生活案例教学可以让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内容具体化、可操作化,避免出现空洞表面。若教师举一个学生从未接触到的案例,学生会感到困惑,其中深奥的道理初中生难以理解,也不易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往往越简单普通的例子越是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把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运用生活案例,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六、设计生活化作业,夯实课堂发所学知识
以生活为导向的家庭作业不仅可以引发学生完成的兴趣,还可以将作业的价值更好地表现出来。以生活为导向的家庭作业设计应立足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作业,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作业不应仅仅局限于书面作业,而是应灵活多样地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让家更美好”这部分知识后,布置一些实践活动的作业内容,让学生通过实践真切地感受到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如积极参与进家庭活动中,在周末和爸爸妈妈一起进行大扫除,学生和家人进行积极地沟通交流,感受家的温暖。这样的作业设计让学生不再觉得完成作业是一种负担,而是更有总结归纳知识的动力,他们在参与家庭活动的同时会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深刻感受到家人的温暖,慢慢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良好的家风。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