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大家下午好!我是××号说课者,1997年毕业于天水师专政教系,2005年取得天水师院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学历,现任高三×班班主任兼三个班的历史教学。2007年晋升中小学一级职称,我现在申请晋升中小学高级职称。今天,我要说的课题是高中历史必修3(人教版)第一单元 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 说教材 :
1、教材地位:
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该单元自先秦诸子起笔,以儒学思想的发展演化过程为主线,在这一过程中有三位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孔子、董仲舒和朱熹。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正式确立了儒学思想的正统地位。本课介绍了这段史实,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条主线:汉代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的过程。
三个内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具体主张、正式确立。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样的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西汉前期政治、经济情况,分析董仲舒新儒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2. 了解并掌握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比较其与孔子思想的异同并分析汉武帝选择新儒学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3. 汉武帝尊儒之措施及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并分析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
课前预习;课上展示图片等资料,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联系时代背景进行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教师总结。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思想统一、文化统一对于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重要意义;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到教育对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具体内容。
难点:孔孟、董仲舒思想的异同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后世的影响。
二、说学情:
特点:高二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 具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且经过高一一年的历史学习,具备了一定历史知识储备;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该缺点可通过课前预习予以弥补。
三、说学法:
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引导他们自己动手搜集资料并加以阅读思考,开展合作探究,相互交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其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四、说教法:
本课内容较多,预计用讲述新课、复习巩固两个课时完成。使用讲述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等,结合多媒体创设历史情境,实现启发式教学的目的。
五、说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学生自己先预习一遍教科书,再从网络、课外读物中搜集一些关于孔子、董仲舒的资料,基本了解其主张。
目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2、新课导入:
多媒体演示孔子和董仲舒画像,请同学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有关孔子、董仲舒的情况,之后由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儒家思想在孔子手中没能成为官方哲学,而在董仲舒时期完成了呢?
目的:导入新课,使学生迅速进入课程学习,且为后面比较二人思想的异同做铺垫。
3、新课教学:
(1)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内容,要求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总结儒学思想兴起的背景。
教师总结:
秦用法家,二世而亡,多年战乱破坏了社会生产,人民亟待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成为政治指导理论。
汉武帝即位以后,西汉王朝达到了空前繁荣的阶段,但边境安全、地方割据等问题依然威胁着西汉中央政权。
汉武帝需要在思想意识形态上寻求提高皇权、加强中央集权的理论依据。
(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具体主张: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分组讨论并概述董仲舒的思想观点,讨论过程中教师适当进行引导。讨论完成后,分组发言,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针对中央集权需要);君权神授、天人合一(针对加强君权需要);三纲五常(针对道德教化)。董仲舒的新儒学符合当时政治需要,因而获得统治者的欣赏。
(3)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正式确立: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内容,要求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总结汉武帝确立儒家思想为官方哲学的具体措施。
教师总结:起用儒家学者参与国家大政(政治垄断);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兴办太学;设立地方学校;鼓励私家儒学教育(思想垄断)。由此,察举征辟等文官选拔制度取代了军功贵族,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目的:通过讲述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升能力。
4、课堂小结 :
教师结合板书回顾本课内容。
目的:知识点线索化,以巩固知识,提升学生能力。
5、布置作业 :
为什么汉代会出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变化?孔孟之道与董仲舒新儒学有何异同?
通过展示PPT进行对比,使同学们理解:思想适应现实政治、经济的需要;董仲舒的新儒学把道家、法家、阴阳五行等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适应之。
目的:加深对思想史的理解,且为实用主义。
六、板书设计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 背景:从无为到有为
二,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针对中央集权需要);君权神授、天人合一(针对加强君权需要);三纲五常(针对道德教化)。
三、汉武帝尊儒措施:起用儒家学者参与国家大政(政治垄断);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兴办太学;设立地方学校;鼓励私家儒学教育(思想垄断)。
四、影响:察举征辟等文官选拔制度取代了军功贵族,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七、教学总结:
本课主要围绕董仲舒其人展开叙述,旁及西汉黄老思想、选官制度、教育制度,信息量大。孔孟、董仲舒思想的异同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后世的影响等问题难度较大,讲课时需考虑学生的认知理解程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