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中阶段,是中学生写作训练的黄金时期。要顺利地迈过这道槛,就要打破应试作文的束缚,排除写作时的各种障碍,才能有所突破。近年来,随着作文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应时而生。命题范围的扩大,生活素材的多样化,给学生以广阔的选材空间,使学生有话可写,这的确是作文教学改革的成功举措。尽管如此,但学生在写作方面仍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如何发现问题并予以校正,这正是作文教学时刻要关注的课题。
一、排除心理障碍
刚入校的初中生,面对广度和深度都有所提高的作文,大都不知道该怎么把握主题、如何确定写作范围。情急之下,不是套用别人的,就是重复人家写过的,属于自己的东西不多。这种心理障碍,严重地影响学生进入写作角色。
要排除这种障碍,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入手,把要我写、模仿写变成我要写、愿意写,化被动为主动,也可适当放宽写作时限,打消学生的各种顾虑,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其次,在现实生活和写作话题之间搭建一个平台,找出话题或材料的“重心”,即要学会审题,紧扣话题或材料范围拟题、立意,把所给的条件和限制结合起来,全面考虑,切忌偏离题意,然后调动生活储备,用“重心”扫描现实和理想,展开联想,找准突破口,使生活因“重心”的点化而光彩焕发。再次,指导学生多读名著好书,从开阔视野入手培养阅读兴趣,提高写作热情。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自由阅读的条件,在教学的同时应向学生推荐课外书刊,教给他们挤时间读书的方法,教会学生怎样记读书笔记、写读后感,指导他们进行读书交流、办读书小报、创作园地、班级刊物等。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上来了,写作教学的门径就广阔了,写作效率必然会提高。当然,也可以带领学生深入社区、景点、企业,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观察、体验生活,以激发写作灵感,扩大思考空间。学生有了见识、素材、生活储备,心理障碍自然就消除了。
二、注重情绪引导
影响初中生写作情绪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个人的因素,也有家庭、学校、社会等外在因素。实际上,初中阶段学生情绪最不稳定,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刺激而波动。表现在写作上,因为作文写得不错而受到老师的表扬,写作兴趣大增,只热衷写作而忽视其它课程的学习,骄傲自满,止步不前;也可能因为评价缺乏激励性而灰心丧气,产生畏难情绪,决意放弃。这两种倾向如果处理不当,都会成为影响作文训练的障碍,并进而妨碍学生的长足发展。
对于前一种写作过热现象,教师要在肯定其长处的同时,还应不失时机地提出改进意见,使其在进一步锤炼和深阅读中日臻完善。至于后一种冷淡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在诚恳地指出其文中不足的同时,还应善于发现其闪光点,并给予积极的评价,那怕是一个句子、一段话,只要写得精彩,都可以肯定、表扬。通过恰当地激励,以增强其写作的自信心。
要排除学生写作中的情绪障碍,教师的正确引导是关键。这就需要教师在作文批阅中花费更多的时间,付出更大的精力;在作文讲评中要注意方式,讲究策略;面批也是情绪疏导的有效方法之一,可以一对一地、较全面地反馈学生写作优劣,提出改进意见和期望。只有这样,才能使作文指导有的放矢,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明确改进方向,走向良性写作之路。
三、把握性格特征
性格开朗的学生,思维活跃,敢想敢说,写起文章来容易些。但也有些学生说起来滔滔不绝,作文时却漫无边际,抓不住要领。对此,教师要在语言顺序、表达条理、主题提炼等方面加以点拨。
性格内向的学生,对看到、听到、想到的,缺少与他人的交流和沟通,写起来难以下笔,总是想一点写一点,文意不够贯通。对这类学生,应给他们设置一定的情境,不妨先让他们说说,通过口头作文的方式,先说后写,由口头语言进入书面表达。
然而,性格弱点改变起来总是比较缓慢的,有时可以采取化弱点为特长的做法。善于说的,让其在口头作文、演讲和辩论中提高;不想说的,那就鼓励他多写;不喜欢多写,则可以少写。总之,从学生的性格特征出发,逐步培养其良好的写作习惯。
四、重视情感定位
无论说还是写,都要抓住一个核心,即写作要体现真情,任何一篇文章的成功,都离不开作者真情的流露。真情是作文的灵魂。只有真情流露,才能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这样的作文也定会产生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让人回味无穷。
所以,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在作文中流露真情实感,提高写作水平;另一方面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情感误区,帮助学生摆脱情感困境,使其走出思想认识上的误区。由此可见,指导学生写作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的过程,提倡作文与做人相结合,使学生从消极的心态中走出来,以健康向上的积极心态去面对学习和生活。
当然,学生写作时还受立意、构思、想象等方面的制约,影响写作视觉和文章的创意。如对材料缺乏鉴别,主题不够深刻;对平凡的生活缺少观察与思考,描写不够生动;受生活范围的限制,见识不广;对各种不同评价,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等。对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不可千篇一律,而要针对各种不同情况,注意到学生写作的差异性,尽量及时发现问题,找准切入点,对症下药。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走上健康的写作道路。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