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姬艳提问 2个回答 浏览:15次 2025-07-20 14:32
如何实施“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任务选择?

1. 基于教材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选择

(1)聚焦教材中的主题群。

一个是2022年版课标为不同学段创设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主题。其中,第一学段包括“我的小问号”生活真奇妙”,第二学段包括“我的奇思妙想””大自然的奥秘”生活中的智慧”,第三学段包括”社会公德大家谈”科学之光””东方智慧”等。教师可以以此为蓝本,进行学习任务群主题设计。

另一个则是教材自带的单元“人文主题”。如四年上册第四单元以神话组织单元,编排了《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四篇课文。教学本单元,采取任务建构方式,设计了“我心中的英雄"学习主题。围绕主题,设计了三个情境任务。一是“识英雄”: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复述故事,初步认识英雄人物形象。二是“辨英雄”:组织学生阅读《中国神话故事》《希腊神话故事》,辨析中外神话故事中英雄人物的形象与精神的异同,成长与结局的异同,建构中外神话故事中英雄人物的成长模式;引导学生认识神话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是其英雄精神在当今社会中依然熠熠生辉。三是“写英雄”:从众多神话故事中,选择自己心目中最敬佩的英雄,发挥想象,描述与他的一天生活。

(2)挖掘教材中的要素群。

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单元语文要素就包含两个方面,阅读要素和习作要素。二者相辅相成、密切联系,将课后习题与口语交际、语文园地、习作训练等有机地融为一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各个要素之间的关联,有机整合,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如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语文要素包括”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前者为阅读要素,后者为习作要素,二者密切联系。教学本单元,教师可采取任务建构方式,设计“把事情写清楚”这一学习主题。围绕主题,设计三个情境任务。一是“学习课文,感知方法*:引导学生阅读《麻雀》《爬天都峰》,在交流分析中掌握写清楚一件事的基本方法--有顺序、说清楚、写生动。二是"组织交流,初试身手":围绕课后”交流平台”,组织学生进行写法交流,依靠“初试身手”,说一说、写一写,巩固写法。三是“自读例文,完成习作”:引导学生自读例文,验证写法,以“生活万花筒”为主题,写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情。

2. 基于生活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选择

(1)校园里的主题研讨。

校园生活精彩纷呈,给”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设计提供了源头活水,提供了真实内容。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教材为蓝本,也可以依托学校、班级工作安排,还可以根据重大节日或突发事件,参照"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设计学习主题。如围绕第三学段”社会公德大家谈”这一主题,结合教育教学实际需求,选择“勤劳"这个美德设置学习主题,设计三个任务。一是“议勤劳”:联系课内外阅读文本,针对社会现象,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谈一谈勤劳的价值和意义;二是“思勤劳”:根据对勤劳的认识,反思自己的行为,写下真实的感受,三是“践勤劳”:结合反思,制订一个月的劳动计划,有序、有效地开展,做好个人、老师、家长的观察记录评价。

(2)家庭内的阅读交流。

依托“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和家长开展家庭阅读交流,发现并思考俗语、谚语、绕口令等多种生活语言现象的特点,体会不同的表达效果,提升学生思维的多面性。如教完二年上册第一单元后,可围绕“探索世界奥秘“这个主题,引导学生和家长展开阅读交流。任务一,推荐阅读课文《雪孩子》《海底世界》等;任务二,家长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让其阅读相关的童话、寓言、绘本等;任务三,阅读自然与生活,发现、思考日常现象、日常事物的奥秘,说出自己的想法;任务四,尝试理解”蜻蜓飞得低,出门带蓑衣”“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生活语言的意思,表达的效果,激发学生阅读与表达的欲望。

(3)社会中的问题解决。

社会是学生知识实践的大熔炉。“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设计要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使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探索语文知识,逐步提高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比如,针对学生面对校园或社会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表达观点不够有理有据这一问题,确定“用事实说话”这一学习主题,设计三个情境任务。任务一:“时事评论知多少"。引领学生阅读时事评论,感受作者敏锐的洞察能力、鲜明的立场观点、准确的表达方式。任务二:“意见不同怎么办”。基于情景讨论,引领学生精准把握他人观点,进行理性思考,利用事实积极主动进行交流和沟通。任务三:“热点问题我来讲”。围绕近期社会、校园生活的热点问题,选择合适的观点,选用恰当的事实,进行5分钟即兴演讲,现场评选“小小演说家”。

2 条回答

    最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