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自主学习是指较少依赖别人的帮助而自己可以进行有效的学习。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主要通过激发学习兴趣,保护学习的积极性;传授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学习条件,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等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1世纪是终身学习的世纪,不会自主学习的人将无异于文盲。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是基础。 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自主学习是指较少依赖别人的帮助而自己可以进行有效的学习。
激发学习兴趣,保护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有了积极性才能事半功倍,这是教学中的普遍真理,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而言,尤其如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没有兴趣,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就根本谈不上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一般而言,小学生对新生事物有着与生俱来的兴趣。但小学生的意志品质还不够完善,要长久地保持学习兴趣,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就需要教师的积极培养和细心呵护。要求我们:做民主的教师,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重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护学生积极性的环境基础。教师要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提倡童言无忌,提倡思维无禁区,让儿童畅想畅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我们的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激发出蓬勃的生命活力。
其二、关爱每一个学生,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没有情感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教师从对学生高度负责的使命感出发,关爱每一个学生,时时从语言、神态、动作上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多给孩子一个赞赏的眼神、一句热情的鼓励、一个支持的暗示,都能使学生平添一份激动,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强烈关爱和信任,从而从内心深处萌发参与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其三、开展一些学习竞赛和学习活动。小学生有着争强好胜的特点,都喜欢在各种活动中表现自己,因此,活动和竞赛不失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式。教师还可加强学科间的整合,组织一些学习活动。除传统的美术学科(画一画)等整合外,当前更要注重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数学网络课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教师要处理好活动和竞赛中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组织之间的关系,既不可样样独断、包办,也不可放任自流。如果说活动和竞赛中学生是主角、是演员的话,那教师就要积极担当好制片人的角色。教师要多运用激励性的语言,真诚的赞美学生,让学生不断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自信。
二、传授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兴趣只是一种诱因,一种动力,要使学生真正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关键还在于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养成如下的学习习惯。第一、质疑。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的过程是积极思维的过程,质疑可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能以较高的效率全面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根据教材特点运用各种激疑方法,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消除学生质疑的心理障碍,提供质疑的契机,教给质疑的方法。从自主学习方式来看,这是指学生参与合作学习、参与讨论的能力。很难想象,课堂上听不到激情的话语,看不到兴奋的小脸的孩子,会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教师要创造性地想一些方法,面对全体学生,调动所有孩子参与讨论,做学习的主人的积极性。第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特别是电脑网络。生活是数学学习的外延,数学课程的学习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耳听八方、眼观六路的习惯,要培养学生根据学习主题利用学习资源搜集有用信息的能力。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会利用电脑网络这一地球人共享资源显得特别重要。
三、创设学习条件,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 新课标指出:课堂不应该是一人独白,应该是双主体的交流,是师生、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良好的心理品质都不是完全靠他人的传授给予的,而是主要靠自己积极主动地构建培育的。因此,课堂教学中,必须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有效的参与,而要保证他们有效参与,又必须扩大参与面,培养学生善于参与的能力,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才能落到实处。要帮助学生学会听的方法。听时精力要集中,要听懂,边听边想,边听边记,抓住重点听,抓住关键记。从听中悟法,从听中悟关系,从听中明算理。如在平时教学中,我常常采用口述应用题,让学生分析;口述概念让学生判断;口述式题让学生计算;在训练学生听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为主动学习打好了基础。
叶圣陶先生曾今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学会自学对一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把教学的时间与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实践、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去获得知识,同时又获得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既是《数学课程标准》对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对未来人素质要求所必然的趋势。
!--[endif]-->!--[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