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李莹提问
1个回答
浏览:16次
2024-07-23 23:25
如何开展“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订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
1. 学以为己:“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课程目标
从义教新课标的提示可以看出,课程目标是从“阅读能力”“阅读经验”“阅读习惯”三个角度来设计的。
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发展形成的。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提取信息、整合解释、反思评价等方面的阅读能力都会有所发展。
整本书阅读对学生阅读经验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应该为了解释问题而阅读,为了解决问题而阅读;学习与生活中遇到了问题,怎么解决,可以通过什么途径解决,都可以到书中去找答案。学生应该为了未来而阅读,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为了成为这样的人需要读什么书、做什么事,应该顺着怎样的轨道前行,也可以到书中去寻找答案。这些是整本书阅读对每一个学生具体而真实的作用。
读别人的故事,想自己的人生,学生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受到书中人物的影响,其精神得以成长。“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与语文课程核心素养有多重关联。整本书能够提供相对整体、复杂的学习情境,能够很好地体现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特征,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 学习任务:“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课程内容
义教新课标中关于整本书阅读的学习内容是分学段提示的,先提示整本书的类别,再提示要进行的学习活动。因此,课程内容选择的第一步是确定整本书,第二步是进行学习任务的设计。学习任务是有目的的学习活动,需要让学生知道目标是什么,以及为了达到目标需要开展哪些活动。
“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体现综合性,需要从“整体把握”“全面深入”“综合运用”几个角度入手;体现实践性,可以结合“多种方式”用力。综合性和实践性又是不可分割的,所以,设计学习任务时要重视整体设计,在设计任务程序的过程中注意策略方法的渗透。
3. 学习活动:“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课程实施
整本书阅读的学习内容是由静态的整本书和动态的学习活动共同构成的。整本书只是学习的材料,是学习的物质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执教的时候不能把读完一本书作为目标,而要以学生的素养发展为目标。为实现这些目标,学生需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教师需要把书中的内容转化为学习活动中的材料,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撑。小学生普遍喜欢学习活动,参与活动能产生切身体验。教师可以设计“制作人物卡”“绘制故事地图”等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成长。
综观义教新课标对整本书阅读小学阶段学习活动的安排,可以发现其要求逐渐从阅读走向反思:第一学段主要围绕“体会”“感受”“想象”“学习讲述”等组织学习活动;第二学段以“讲述”“感受”“分享”等方式组织学习活动;第三学段的学习活动是在“阅读”“讲述”“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梳理与反思”,引导学生分享“整本书阅读的经历、体会和阅读方法”。
4. 学习成果:“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课程评价
整本书中的语料很多,营造的语言环境不同,不同学生关注和选取的事件、表述方式也不一样。如何评价成为保证学生阅读质量的前提。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围绕与教材单元对应的学习主题进行整本书阅读,并且通过整合表达集中展示阅读成果。有的学生愿意用图画来展示,有的学生愿意用文字来表达。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选择。
“应关注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的阶段性评价,采用读书笔记、读书报告会、读书分享会等方式引导学生高质量完成整本书的阅读。”“读书笔记”是学生的作品形式,“报告会”“分享会”是活动形式,对学生个体的评价是基于学生在活动中的成果、表现来进行的。
对整本书阅读进行课堂评价一定要有足够的整合意识。“课堂教学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主渠道。教师应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意识,科学选择评价方式,合理使用评价工具,注重鼓励学生,激发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学、评一体化需要教师对“整合”有充分的理解,由书中内容的整合走向学生素养的融合,最后落实在学生的发展上。
1. 学以为己:“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课程目标
从义教新课标的提示可以看出,课程目标是从“阅读能力”“阅读经验”“阅读习惯”三个角度来设计的。
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发展形成的。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提取信息、整合解释、反思评价等方面的阅读能力都会有所发展。
整本书阅读对学生阅读经验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应该为了解释问题而阅读,为了解决问题而阅读;学习与生活中遇到了问题,怎么解决,可以通过什么途径解决,都可以到书中去找答案。学生应该为了未来而阅读,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为了成为这样的人需要读什么书、做什么事,应该顺着怎样的轨道前行,也可以到书中去寻找答案。这些是整本书阅读对每一个学生具体而真实的作用。
读别人的故事,想自己的人生,学生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受到书中人物的影响,其精神得以成长。“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与语文课程核心素养有多重关联。整本书能够提供相对整体、复杂的学习情境,能够很好地体现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特征,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 学习任务:“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课程内容
义教新课标中关于整本书阅读的学习内容是分学段提示的,先提示整本书的类别,再提示要进行的学习活动。因此,课程内容选择的第一步是确定整本书,第二步是进行学习任务的设计。学习任务是有目的的学习活动,需要让学生知道目标是什么,以及为了达到目标需要开展哪些活动。
“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体现综合性,需要从“整体把握”“全面深入”“综合运用”几个角度入手;体现实践性,可以结合“多种方式”用力。综合性和实践性又是不可分割的,所以,设计学习任务时要重视整体设计,在设计任务程序的过程中注意策略方法的渗透。
3. 学习活动:“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课程实施
整本书阅读的学习内容是由静态的整本书和动态的学习活动共同构成的。整本书只是学习的材料,是学习的物质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执教的时候不能把读完一本书作为目标,而要以学生的素养发展为目标。为实现这些目标,学生需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教师需要把书中的内容转化为学习活动中的材料,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撑。小学生普遍喜欢学习活动,参与活动能产生切身体验。教师可以设计“制作人物卡”“绘制故事地图”等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成长。
综观义教新课标对整本书阅读小学阶段学习活动的安排,可以发现其要求逐渐从阅读走向反思:第一学段主要围绕“体会”“感受”“想象”“学习讲述”等组织学习活动;第二学段以“讲述”“感受”“分享”等方式组织学习活动;第三学段的学习活动是在“阅读”“讲述”“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梳理与反思”,引导学生分享“整本书阅读的经历、体会和阅读方法”。
4. 学习成果:“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课程评价
整本书中的语料很多,营造的语言环境不同,不同学生关注和选取的事件、表述方式也不一样。如何评价成为保证学生阅读质量的前提。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围绕与教材单元对应的学习主题进行整本书阅读,并且通过整合表达集中展示阅读成果。有的学生愿意用图画来展示,有的学生愿意用文字来表达。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选择。
“应关注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的阶段性评价,采用读书笔记、读书报告会、读书分享会等方式引导学生高质量完成整本书的阅读。”“读书笔记”是学生的作品形式,“报告会”“分享会”是活动形式,对学生个体的评价是基于学生在活动中的成果、表现来进行的。
对整本书阅读进行课堂评价一定要有足够的整合意识。“课堂教学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主渠道。教师应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意识,科学选择评价方式,合理使用评价工具,注重鼓励学生,激发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学、评一体化需要教师对“整合”有充分的理解,由书中内容的整合走向学生素养的融合,最后落实在学生的发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