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肉孜汗·阿西木提问 2个回答 浏览:10次 2025-07-28 09:41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
的思维,它能结合以往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
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展开,创新能力发展。想象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
是发展思维,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载体。所谓“想象点”是指语文教材中能够引发学生在原有感性
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字、词、句、段等地方。简言之,是指教材中能够引发学生思考,激活
学生想象的地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去彰显主体性,通过多种
形式的读去发掘课文中的想象点,诱导学生大胆想象,从而提高创造力呢?
一、批判性阅读,发掘求异点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这样一类课文,它们都是介绍某人(或动、植物等)
在偶发事情面前,如:《司马光砸缸》中的司马光等;在困难问题面前,如:《称象》中的曹冲;在
特殊情境中,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的邱少云……如何急中生智,如何镇定自若,寻找到解决问
题或难题的方法。教学这类课文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发掘课文中的“扩散点”,引发学生的求异思维。
即围绕他们解决问题或难题的方法进行扩散,引导学生想象:他们解决问题或难题的方法是最科学、
最实用的吗?还有其它可行的办法吗?要求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不轻易
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的见解。然后将自己的想象,自己
的见解,结合课文情境与文中人物(或动、植物等)的做法再进行比较,看谁的办法更科学、更实用!
学生的想象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比如:在教《称象》一文时,扣住曹冲称象之法,启发学生
想象:还有更好的办法吗?一个学生说,称石头太麻烦,可以让随行的官员一个一个地上船,直到船
沉到画线的地方,称一称每个人有多重,把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多么与众不同而又切实可行的办法!多么可喜的求异思维的火花!退一步讲,即使学生否定了自我的想象,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
解,也锤炼了思维!
二、探究性阅读,发掘延伸点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进入高潮后,由于作者处理的匠心,嘎然
而止,留下空间让读者去体会、去想象、去发展、去延伸。诸如《坐井观天》中青蛙跳出井口后会怎
样等等。教学这类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入情入境,自发地去发掘发展延伸点,去想
象故事的发展,去延伸故事的情节。具体的实践中,教师一方面要注意利用思维惯性的积极作用,促
使产生学习的正迁移,引导学生顺着课文的思路去发展、去升华。
三、融入性阅读,发掘情境点宋代朱熹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
中,心到最急”。这里的“心到”就是强调阅读过程中“想”的重要性,就是要求读者潜心阅读,深
入到字里行间,与文中万物同喜同悲,把自己融入其中。从练习想象力的角度看,这其实道出了文中
可供发掘的想象点:
1.换位想象点。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易于读者与文中人物(或动、植物等)进行角色转换,引
发想象的地方。想象假如自己身在其中,身在此时,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二是易于文中人物
(或动、植物等)与读者进行角色转换,引发想象的地方。想象假如文中人物(或动、植物等)来到
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中,又该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紧扣小女孩飞走了,
引导学生换位想象:假如小女孩飞到了我们社会主义中国来了,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2.换位情境点。即教材中既易于读者与文中人物(或动、植物等)进行角色转换,又易于想象当
时当地环境、情境的地方。如:教学《草原》一文,抓住“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就可
引导学生既换位,又想象情境。①换位想象:假如你是主人,你会说些什么?你是客人会说些什么?
东西南北中的客人又会说些什么?②情境想象:当时,环境如何?人们的神态、语气、心情如何?在
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做学习的真正主人,是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一条措施。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也是探求真理、创造发明的起点。有了问题才能引起思维,才能进行探索,学生学习、掌
握知识也同样如此。语文课文中的内容丰富多彩,有悲怆壮烈的英雄故事、特点,创设情景、营造相
应的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从而有利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 条回答

    最新问题